中国储能网讯:电动汽车产业涉及道路、电网、通信、城市规划等多个环节和领域,需要从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文I本刊记者 王为民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用狄更斯《双城记》的描述来形容当下的电动汽车市场,也许是恰当的。
不久前闭幕的北京车展,电动汽车无疑担当了“站台”的角色。全球首发车118辆。其中,新能源车多达79辆,占比超过60%。
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也不断加码。5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显然,电动汽车已从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电动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自2006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央企社会责任。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建成400座充换电站、1.9万个充电桩,具备近5万辆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能力,有力促进了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但犹如硬币的两面。各方力推的背后,依然难掩商业化的艰难。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电动汽车销量仅为1.87万辆,美国和日本的电动汽车销量分别为7.3万辆和4.8万辆。而我国在2012年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指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
这是一个各方都难以回避的问题。按照供需关系分析,形成规模化的市场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当技术、产品甚至资本投入都在朝前走时,却发现离市场预期的目标仍然有一定距离。
产业的瓶颈
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坦言,电动汽车充电涉及电网、道路、通信网络、住建城市规划、消防等多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建设和布局充电基础设施是目前电动汽车商业化第一大瓶颈。
“我的电动车提车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是至今充电桩一直没能安装到位,没办法给车充电。”北京的一位电动车主向记者抱怨。记者从北汽新能源汽车的一家经销商了解到,该店今年销售的90多辆电动车中,约有三成车主无法安装充电桩。
据北京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在2013年就开始筹划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建设,但其中很多是公共充电设施,适合个人的充电设施还比较少。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表示,私人充电桩不足是影响私人充电汽车商业应用的一个瓶颈。
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副主任沈建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个人充换电设施建设是电动汽车发展一个关键点。比如其中客户与物业的协调等问题,都需要加以解决。
“美国、日本为什么电动汽车发展快,主要是因为用户有安装充电设施的场地,而我们的空间资源则比较少。”从事充换电设施建设的北京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商三优)副总经理陈强在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说。
以北京市场为例,目前汽车的保有量超过500万,但停车位不足一半。这意味着有250多万辆车是没有停车位的。如果没有停车位,安装私人充电桩的条件就不具备,车主即便买了电动汽车也可能面临没有地方充电的尴尬。
是因为技术和费用问题吗?面对记者的疑问,陈强解释说,从技术角度来说并不是问题。车主只要提供符合要求的场地,并且充电桩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如国标GB/T20234《电动汽车传导充用电连接》系列标准、行标NB/T33002《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条件》等,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上门安装。有些电动汽车车型可以使用220伏的电压充电,线路都不用改动,成本较低。而且,充电设备占用面积不大。
国家电网公司新闻发言人王延芳表示,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做好电动汽车充换电报装服务工作的要求,低压客户1个工作日,高压客户5个工作内完成验收工作,并同步完成装表接电工作。
“即使如此,不少车主报装程序都走完了,电网企业也实地查看设计好方案,但最后还是卡在布设环节。” 陈强说。譬如,许多小区物业对于充电桩入区安装拥有“否决权”。而目前国家出台的政策中,并无对小区物业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约定。如何确保充电桩顺利入区入户安装,小区物业公司在这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责任和义务都包括那些等细节问题也未提及。另外,由于电动车数量整体相对较少,充电桩的数量应如何与之匹配,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方便用户使用,这也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
“增量市场可以通过政府的规划进行配套建设,但存量市场却是块难啃的骨头。这不是车企或者电力企业能够解决的,企业也不具备这些行为能力,最终需要依靠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措施推动,统筹协调多方力量来破解。”北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部长胡恩平分析认为。
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电动汽车背后反映的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换代,更是能源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深刻变革。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告诉本刊记者,“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按照目前的模式发展下去,我国电动汽车依然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未来发展之路或许更为艰难。”
标准问题求解
如果说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是解决电动汽车如何用的问题,那么,形成统一的充电接口标准则是解决如何用好的问题。
我国于2011年发布了充电接口相关的国家标准,包括物理尺寸和通信协议等,但此前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仍需进一步完善统一。譬如,有的电动汽车采用插头充电的方式,但各家电池尺寸不同,充电接口也不同。“这就像过去手机的充电器,由于标准不统一,手机没电时必须要使用专用充电器,这既不利于整体产业的发展,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陈强告诉记者。
“我曾经和宝马公司中国区的负责人进行过私下交谈,想问问他们为什么不多推几款适合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宝马公司回答说,中国市场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企业不能为了某一个市场调整全球的产品线。即使这个市场足够大。”多年前和宝马公司的一次谈话让陈强至今刻骨铭心。
从国外来看,早在2012年,当全球电动车市场尚未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背景下,一场标准之争已经打响。来自美国和德国的8家汽车厂商(奥迪、宝马、克莱斯勒、戴姆勒、福特、通用、保时捷、大众)宣布未来将采用统一的充电接口标准,新标准将在欧洲和美国范围内使用。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也已规定,从2017年开始,所有在欧洲销售的新电动汽车都将采用这个新接口标准。
不论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出台,还是从国内产业做强的角度来看,电动汽车的产业标准必须要实现统一。而在这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在所属的业务领域已取得实质性突破。
目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参与完成国标13项、行标18项、企标39项,这个标准体系已经基本满足电动汽车充换电需求。公司现在还承担两项国际标准编制,并且在国际上拥有了中国标准的话语权和标准地位,实现了电动汽车领域由我国提供国际标准的零的突破。与此同时,国家电网公司与一汽、东风、长安、北汽、上汽、江淮等国内外知名车企业进行了多轮技术交流,制定了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标准完善方案。
“今后不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只要符合中国标准体系的电动汽车,公司都将做好供电服务。”沈建新对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国家电网公司将紧密跟踪国际充电技术发展和标准动态,深化大功率充电、充电接口互换性、充换电设施入网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促进充换电设施的标准化和通用性。
加快标准建设,政府部门也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在电动车辆标准体系方面,目前的标准已经能够满足运行和生产,还有100多项涉及行业和生产的标准将在未来1~2年时间制定并推行。
“如果电动汽车充电和服务实现标准统一,那充电站、充电桩就可能成为‘加油站’,对电动汽车今后的商业化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胡恩平表示。
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前景可期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与电网紧密相关,对配电网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充换电设施必须与电网紧密衔接。
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一位人士向本刊记者表示,公司将根据我国能源战略和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以“主导快充、兼顾慢充、引导换电、经济实用”为原则,科学有序建设充换电设施,构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
陈强认为,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是推动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是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利用先进的智能电网技术,能引导电动汽车在电网低谷时段充电,参与负荷管理,实现电动汽车综合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具有移动性和多样性(不同车型)的用电需求,充换电设施的网络化建设能够适应电动汽车的这种需求,有利于发挥电动汽车的规模化效益、降低运营和维护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构建智能充电服务网络,有助于实现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的标准化,这对整个产业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构建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还必须与电网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相协调。
国网能源研究院李立理博士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具有随机性特征,电动汽车在充电负荷上必须加以科学的控制和引导,避免因大规模充电出现电网峰谷差加大,设备过载等情况。同时,要将充换电网络与智能电网建设结合起来,构建连接电网和电动汽车用户的交互平台。同时,借助该平台,可以将电动汽车充换电与智能电网管理相结合,从而实现根据电网负荷水平、峰谷电价等信息,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充换电服务。
目前,从国际上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已逐步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充换电服务网络。例如,美国启动“EV Project”,计划从2012年至2015年,建成1万多处充电点;英国实施电动汽车普及计划,建设了500多个充电站,德国计划在柏林市区建设550个充电站。我国也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记者从国家电网公司了解到,早在2011年,公司便完成了《国家电网“十二五”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发展规划》编制。目前,公司已累计建成400座充换电站、1.9万个充电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投运充换电设备最多的国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在上海世博园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充电公交站;2011年,公司建设的青岛薛家岛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在国内首次实现充换储放一体化智能服务。
沈建新强调,国家电网公司将按照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政府对充换电设施建设的要求和市场对充换电服务的需求,以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国家示范、试点城市为重点,建设大型集中式充换电站,推进城市公共快充网络。以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网为依托,在高速服务区域建设快速充电站,构建高速公路城际互联快充网络,形成为覆盖公司区域内所有示范城市的“四纵四横”的城际互联网络,努力构建绿色能源消费模式,促进汽车产业升级与技术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