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双碳与新型能源系统 返回

减少对外依赖,保障能源安全迫在眉睫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石化报 发布时间:2022-11-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

1980~2020年全球能源生产情况

加拿大采矿装备咨询公司依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绘制的1980~2020年全球各国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产量演变图显示,全球能源产能增长最突出的两个国家分别是美国和中国。美国的能源生产更持续稳定,累计量巨大;而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奋起直追,进步迅速,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产量已成为全球第一。

1.化石能源逐年增长

过去40年,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尤其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化石能源的生产也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明显的化石能源生产变化也与同时期相应的国际政治经济事件密切相关。

如21世纪90年代初期,两伊战争爆发,科威特石油减产600万桶/日,对全球化石能源供应造成冲击,也使中东能源生产能力受到影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化石能源生产呈逐年递增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盟,为欧洲地区的能源生产能力添砖加瓦;2014年,中国开始实施减碳5年计划,煤炭消费量达峰;2015年,随着《巴黎协定》的签署,欧洲打响了气候变化应对响应战,其化石能源生产能力(不包括俄罗斯)随之逐渐缩水;2018年,伊朗因核问题再次被西方国家制裁,石油销售受阻,影响生产;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化石能源消费量降幅,煤炭、天然气和石油消费量分别下降了3%、4%和9%。

从体量来看,过去40年,美国虽然持续在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2004年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化石燃料生产国,这主要源自其巨量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尤其是过去十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中国政府对于减少化石能源排放量的态度非常积极,2014年启动了减碳5年计划且取得显著成效,化石燃料消费量和产量均出现下降。

2.核能发展迅速

美国是核能大国,其核电生产能力是名列第二的法国的两倍以上。过去十年,中国为了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也开始大力发展核电,并后来者居上,成为全球第三核能大国。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不仅日本,而且全球其他地区的核电发展都承受一定压力。但为了实现碳减排目标,近一两年,核电发展重新抬头,不仅日本计划重启部分核电站,而且法国也开始加大核电产能布局力度。

美国核电大发展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时期通过的《核废物法案》,该法案的通过为美国核电发展铺平了道路。法国的核电发展黄金期则始于梅斯梅尔计划(1974年由时任法国总统的皮埃尔·梅斯梅尔提出),1985年起,法国十年时间建造了56个新的核反应堆,彻底告别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并成为欧洲电力出口主力。中国于1991年启动了全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工程。

核能低碳环保,是实现控制地球升温目标的重要支撑,但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以来,核电发展陷入低谷,但随着能源短缺状况的加剧,核电的不可或缺性正日益显现,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重拾核电计划。

3.可再生能源表现良好

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上,欧洲表现得最为激进,道达尔能源、bp、壳牌等欧洲能源公司纷纷率先转向可再生能源项目,但如果以产量计算,真正引领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国家却是中国和美国。2012年前,美国可再生能源产量全球第一;2012年后,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和投用,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

但从占比来看,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最高。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为23%,而欧洲这个比例则高达37.5%。

能源过度依赖“外援”恶果显现

能源安全、能源独立一直是所有能源消费国的梦想,减少能源依赖意味着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对于这一点,此刻频繁受能源依赖掣肘的欧洲或许更能感同身受。

此时的欧洲,能源短缺状况仍在持续,虽然不少国家都做了准备,但仍然受到巨大冲击。早在今年3月,法国就未雨绸缪,采取了“囤货”、提高能效、优化生产安排等方式来应对可能加剧的能源短缺状况。由于提早布局,相对而言,法国在此次欧洲能源短缺状况中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油气短缺依然加剧了其工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受电、气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不少厂家被迫削减员工工资,或者只能停产等待电、气价格下调。截至10月中旬,共有350家企业向法国经济部寻求帮助。法国经济部预计,今年四季度,法国工业产能将缩减10%,这是非常惊人的幅度。

除了工业,能源短缺对法国农业、中小企业甚至个人都造成了极大影响,农机柴油价格大涨100%~150%,农用化肥价格则涨了40%,导致农业成本大增,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纵观欧洲,法国情况尚好,德国则将面临更可怕的未来,不少机构都将德国202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调到了负值,这意味着德国将进入经济衰退的边缘。能源过度依赖进口将使欧洲能源消费国在今冬明春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端牢中国的能源饭碗

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减少对外能源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更加迫在眉睫。仅从全球各国能源生产能力来看,中国的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能力不仅不弱,甚至可以说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远低于其他能源大国,满足于目前的能源生产能力,不足以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长期保障。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擘画了能源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为新时代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能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生存和发展。今年以来,受地缘政治、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全球能源市场供给收紧,油气价格持续高位震荡,国际能源秩序和供需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全球能源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具体而言,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借助现有的能源结构优势,进一步夯实能源生产能力。而作为能源行业的主体,国有能源企业应持续强化能源供应能力、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在构筑安全稳定的全球能源供应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未来应多管齐下,一手抓能源自给率提升,一手抓其他形式能源发展。此外,要抓住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遇,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勘探开发项目,助力资源国增储上产,为维护全球能源贸易稳定运行贡献力量。

二是进行能源消费改革,全力削减碳排放总量。坚持源头减排,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装备,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石油石化行业是传统的碳排放大户,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三五”至今,中国石化累计节能555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443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回收和资源化利用640万吨,实现甲烷回收22亿立方米。

三是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能源发展提供动能。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无论是传统能源还是新能源,科技创新将始终扮演重要角色。中国首个自主完成设计、建造和安装的大型深水项目“深海一号”创造了3项世界首创技术、1项国内首创技术,攻克10多项行业技术难题,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是科技推动能源安全的有力证明。中国石化开展的“深地一号”项目,针对中国西部盆地超深(>7300米)、高温、高压油藏,目前定向井井深最深已达9300米,刷新了亚洲最深纪录,形成国内领先的深地技术系列,率先突破了8000米超深层油气勘探“死亡线”,创新提出了“低地温、大埋深、高压力”条件下海相烃源岩抑制生烃模式、超深断控缝洞型储集体成储机制和油气成藏模式,形成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海相油气成藏理论。国有能源企业在科技先行领域率先迈出了一大步,为保障能源安全做出贡献。

四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实现能源自给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随着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保护环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截至2021年,中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已提高至25.5%。中国石化正全方位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积极部署“碳达峰八大行动”和33项具体措施,已取得较好成效。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国的能源结构有了极大的优化,特别是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石化累计建成地热供暖能力8000万平方米,成为中国最大的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并着力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加氢站从点到线布局已累计建成84座,是全球建设和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我们唯有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卢雪梅)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安全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