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的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多孔的海绵状材料,可以制成抗碎结构,提高锂离子电池阳极的性能。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PNNL成员张广礼(Jason Zhang,音译)说:“长久以来,科研人员一直试图用硅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但是,硅在充电时会膨胀、断裂,使硅电极无法正常运行。现在,我们研发的海绵状多孔材料允许硅在体积膨胀的同时不会断裂,这就为制作硅电极提供了可能性。”
一般来讲,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由2个电极构成:1个是带正电的锂阳极,1个是带负电的石墨阴极。电子在两个电极之间来回流动就产生了电流。为了能够控制电子,带正电的锂原子(科学家称为锂离子)通过另一个路线从一个电极移到另一个电极—电池电解液。
锂离子电池的化学性能限制了其自身的储能容量。为了增加电池的储能容量,科研人员不停地寻找新材料。带有硅阴极的锂离子电池其使用寿命比石墨阴极的锂电池长30%。如果使用PNNL研发的硅阴极锂电池,电动汽车的平均单次充电行驶里程可以达到130英里左右。
海绵状硅纳米材料(图片来源:PNNL)
但是,硅的体积在充电过程中会扩大三倍,在材料内部产生压力并最终导致碎裂。许多科学家尝试使用纳米级电池部件,认为这样就会给硅留有足够的膨胀空间,但是这些都不是可以批量上市生产的技术。
张广礼(音译)与同事共同提出海绵状硅电极的想法。以前,曾有科学家在硅电极表面蚀刻微孔,但未能在整个材料上刻蚀成功。因此,他们向加州大学的化学家Michael Sailor寻求帮助,Michael Sailor的研究领域包括使用多孔硅追踪污染物和药物投递。PNNL的科学家使用Michael Sailor的方法制作多孔硅—通过化学浴在薄片上刻蚀微孔,然后包裹上一层薄的碳层制作电极。
接着,科研小组和能源部PNNL的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材料化学家王重民(音)合作。王重民专注于使用原位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的研究。他使用显微镜跟踪记录微型电池的特写视频,使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电池运行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通过显微镜,科研小组观察到了他们研发的海绵状的、碳包覆的硅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经历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科研人员发现,在充电过程中,新电极大部分都扩张到材料多孔结构的剩余空间。电极外表面形状只扩大了30%,而常规的硅电极会扩大300%。此外,新电极还不会断裂。经历了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极的电能容量仍是原来初始容量的80%以上。
张广礼(音)及其科研小组计划研发使用海绵状硅电极的电池样品,其中包括研发流水线的生产工艺,以经济的成本制作海绵状硅电极。(中国储能网独家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