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今日头条 返回

警惕锂离子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风险

作者:张建红 来源:中新经纬APP 发布时间:2022-12-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不少地方政府积极鼓励电池项目落地,放开了准入标准。巨量的投资规模也引发了“过剩”的担忧。

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也进入了高速发展周期。

2022年以来,动力电池项目投资或开工的消息不时传出,宁德时代、力神动力、中创新航、欣旺达等动力电池厂商均被传出扩张或扩产的相关消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有近30家公司宣布跨界,其中不乏食品界的黑芝麻、服装业的红豆股份以及三一重工、海能实业等公司。

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也积极鼓励电池项目落地,放开了准入标准。江苏常州、湖北荆门和四川宜宾规划的电池产能均超过300Gwh。巨量的投资规模也引发了“过剩”的担忧。

相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2022年1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指出锂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应“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这让我们感受到繁华背后的产能过剩隐忧。

动力电池市场结构性产能过剩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增速明显快于汽车整体增速,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也由此迎来重要加速期。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近日发布了2022年10月及1-10月动力电池数据。产量方面,1-10月,中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425.9GWh,累计同比增长166.5%。其中三元电池累计产量171.4GWh,占总产量40.2%,累计同比增长137.9%;磷酸铁锂电池累计产量254.2GWh,占总产量59.7%,累计同比增长190.4%。

装车量方面,1-10月,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24.2GWh, 累计同比增长108.7%。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88.0GWh,占总装车量39.2%,累计同比增长62.8%;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136.0GWh,占总装车量60.6%,累计同比增长155.6%,呈现快速增长发展势头。

动力电池产量与装车量之差(产装量)正在不断拉大。不过,动力电池装机量与产量之比(装产比)依旧在50%上下波动,低于65%的最大值,保持在合理区间中。总体来看,当前国内产能过剩的风险不断扩大,但仍然处于合理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结构性紧缺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主要集中于低端产能,高端产能仍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之中。

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动力电池企业集中度越来越高,TOP10企业装机量占比已经高达96.18%,TOP15装机量占比更是高达99.71%。这就意味着前十名以外的大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低至10%甚至以下。

产业链上游看,锂电池上游产能大幅扩张,远高于预测的需求量。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主要锂电池材料到2025年的产能规划已全部过剩,负极材料到2025年的规划总产能相当于当年预计需求的5倍,磷酸铁锂为4倍。

一般来说,电池企业扩产与电池搭载应用之间有着三年左右的时间差,这就意味着近两年的规划产能大多将在2024年或2025年建成投产,预计最晚2025年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

不过,拉长周期看,我们认为动力锂电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在未来较长时间需求仍将维持高位。

如何化解产能过剩风险?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布局高端产能。政策层面,加强引导,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企业层面,动力电池企业在追求规模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产能结构的调整。

二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开拓国内外汽车品牌客户,与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达成合作关系,以消化多余的产能。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预测,到2028年,欧洲和北美地区动力电池供应短缺量将分别达到378GWh和284GWh,同时,欧美汽车企业还在继续扩展电动汽车的产品型谱,在此情况下,中国电池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仅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同时也迎合了产业链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三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动力锂电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虽然中国在动力锂电方面的研究投入很大,但与一些先进国家仍有差距。

四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性价比。只有质量好、成本低的电池才不会过剩。如果产品质量跟不上下游需求,即使降价了也没人用,淘汰亦是必然。

五是加强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监管。动力电池制造过程中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较高,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是聚焦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鼓励行业机构和企业开展有序充电、V2G等技术应用示范,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绿色能源融合技术的创新发展,促进“人—车—桩—网—云”互动融合,增加双向充电桩的数量,实现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中新经纬APP)

分享到:

关键字: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