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东风公司氢燃料电池技术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12-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期,2022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公示名单公布,以东风公司等为主要完成单位的项目《全功率燃料电池整车及系统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氢能具有清洁高效、来源广泛的特征,是全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形式,同时也是链接多种能源的有效载体。研究电池汽车是氢能应用的重要方向,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

东风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的企业之一,在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与示范运营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1996至2000年,东风联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出国内首台30kW燃料电池示范车EQ640。

2005年和2008年,东风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开发“楚天一号”乘用车和“楚天二号”中型载客车。

2017年,东风相继推出两款燃料电池厢式运输车,并通过国家公告测试,进行商业化推广。

2018年,东风“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开发”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经过3年攻坚,公司技术中心团队先后在整车、氢燃料电池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研发了中功率、大功率电堆及燃料电池系统,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燃料电池电化学、电堆、系统测试实验室,开发了国内首款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氢舟。该车整车氢气利用率为95%,通过70MPa带载安全碰撞,具有低氢耗、高安全特点,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行业头部企业,东风公司抢抓机遇,推进加氢站建设,并在氢能领域推出氢芯、氢元、氢舟技术品牌战略,取得了诸多成果。

2020年,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氢能版“无人驾驶Sharing-VAN”,实现了自动驾驶与氢能动力完美结合,这款能搭载六人的“胶囊”车,没有方向盘、油门、刹车、驾驶座,只有两排座位,通过5G信号便能实现武汉、广州、十堰等地数千公里远程“云控”。

去年,东风公司自主研发的80kW燃料电池系统成功搭载到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2吨、18吨轻型商用车上。

今年6月,由东风公司完全自主开发的湖北首款金属板电堆正式搭载整车,配套8T氢燃料电池厢式运输车,并获得国家整车公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55批】)。该车专为城市内及城际物流应用场景量身定制。

一个月前,中国首款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氢舟”从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出发,驶向粤港澳大湾区。

据介绍,东风氢舟百公里耗氢量仅为0.751公斤,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动态规划能量控制、动态响应一体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氢燃料电池的效率达到60%,氢气的利用率达到95%,以及电堆的体积功率密度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我们已经自主开发出了国内首款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氢舟H·e’。”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博士张剑自豪地说。

通过对氢燃料电池汽车不断地开发验证,东风公司逐步形成从基础材料、电堆、系统到整车层级的开发体系,也逐步掌握了燃料电池全技术链能力。

“由于自主掌控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很高,很多整车企业选择做零部件的集成商,关键零部件均为采购。而东风公司坚定看好氢能,坚定投入,并取得了预期效果。”一位行业专家评价。

作为掌握氢燃料电池全技术链能力的少数车企之一,东风公司正在推进全产业链布局,推动行业的探索和进步。

2021年6月,东风参与组建的武汉氢能产业联盟成立。东风公司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之一参与共建,正与联盟一起共建汽车氢能产业链。目前,东风公司已经成功推动相关零部件企业布局燃料电池零部件业务,联合开发并推进量产。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明确,氢能是我国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眼下,东风公司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功率覆盖20kW-300kW,可以满足全系列乘用车、商用车需求。东风公司已拥有10款氢燃料电池车公告,最近五年已累计销售近3500辆氢燃料电池车,已实现在北、上、广、深,以及武汉、佛山等城市示范运营。

截至目前,东风公司氢能领域发明专利298项,位列国内主机厂第一,专利布局材料、核心零部件及整车;已研发出70kW、150 kW电堆和50 kW、80 kW氢燃料电池系统,搭载于8吨、12吨、18吨商用车上进行示范运营。为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剑博士信心十足地说:“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最快的是中国。我相信我们可以赶超世界一流,为建设汽车强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分享到:

关键字:氢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