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中德将统一电动车充电接口标准?没那么简单!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财新网 发布时间:2014-07-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迎来政府免征购置税的政策利好之余,纯电动汽车行业在充电标准领域也有了新进展。

 

7月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发布仪式”上表示,中德双方共同推进电动汽车的发展,意味着双方需要联手解决如何给电动汽车充电、如何统一充电标准等问题。发布讲话后,默克尔和工信部部长苗圩联手拉下开关,为台上一字排开的之诺1E、奥迪A3 etron、北汽E150EV、宝马i3、腾势、大众e-up、长安逸动EV和Smart EV等八辆电动车充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车使用的都是统一相同的充电桩。

 

这些简单但具有想象的画面和信息,被市场简单解读为,中德双方的充电标准将尽快统一。随后召开的“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研讨会”,中德针对标准的争议才预示充电标准统一没那么简单。

 

据第一电动网报道,德国电动汽车充电平台负责人表示,欧洲已经达成协议进行“联合充电系统”(Combined Charging System,CCS)的推广工作,该系统能够兼容直流和交流充电方式。在该模式下,车主无需辨别直流和交流接口,直接充电。

 

但国网营销部副主任沈建新在研讨会上表示,无论快充慢充,中国都有国家标准,国网的相关建设也是遵循国家标准。同时他强调,中国慢充标准和欧洲“基本一致”,但快充“不一致”。目前正在和宝马、奔驰等企业沟通,使其进入中国市场时,尽可能与中国的标准一致。

 

这意味着,对于用户而言,如果使用八小时以上的慢充,无论是哪种车型基本可以兼容。但如果使用一个小时左右的快充,包括宝马、特斯拉等进口车暂时无法与中国标准兼容,而并非市场解读的“全部统一”。

 

2011年12月22日,中国发布了GB/T 20234.1-201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1部分 通用要求》、GB/T 20234.2-201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2部分 交流充电接口(即慢充)》、GB/T 20234.3-201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3部分 直流充电接口(即快充)》、GB/T 27930-2011《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据财新记者了解,上述推荐标准早在2010年底完成,随后中国专家赴德国交流后,曾做出一些调整。

 

一位业内人士也私下表示,快充对安全和通信协议要求更高,不像慢充那样一个简单电压电流信号就能解决,需要通讯协议。中国目前采用的通讯协议是CAN BUS,但欧洲采用PLC。这样一来,中德双方不仅是快充接口的区别,背后的通讯协议也不一致。如果要进入中国市场,进口车企必须按照中国标准做相关调整。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副主任刘永东曾向财新记者表示,目前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Commission)标准(下称“IEC标准”)下面有四大方案,中国的GB标准、美国的SAE标准、日本的CHAdeMO标准、欧洲“Combo”标准都是IEC标准的一部分,全球充电接口标准都没有统一,不存在中国快充接口标准,要和国际标准接轨问题。

 

据财新记者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获知,与充电有关的新版国家标准方案都在修订之中,年底有望出台。对上述慢充兼容问题,基本达成一致。但在快充标准上,特斯拉和一些进口车企和国标完全无法兼容,这意味着进口车企很难在公共领域进行快充建设。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向财新记者表示,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由科技部和德国科教部共同发起成立,有很多研究电动汽车技术和产业的高校及企业共同推进。此次为该基地第三期的国际合作项目。未来会在标准规范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并且车联网领域做相关延伸。

 

能豆君另为大家整理了其他相关报道:

 

【日本车企很受伤?】据凤凰网报道,中德两国在充电标准上的联手,对日本车企将是致命一击。中国已经把未来的汽车市场交给了德国制造,日本车企在华的优势在未来电动车市场上瞬间消失,这对日本来说简直是釜底抽薪。

 

【北汽称用户可放心】此外,能豆君还了解到作为参与此次中德项目的国内厂商之一,北汽集团称其充电接口技术一直和国家标准看齐,并紧跟国家标准变化调整。即使未来和德标接轨,国内用户也可以放心使用国家电网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中德统一充电标准不简单】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即使声明之后中德两国的电动车可以实现在同一个充电桩上充电,但按照中国的标准,德系标准的电动车目前在国家电网公司安装的公共充电桩上并不能实现快速充电。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采用的通信方式差异较大,充电标准统一面临很大的技术难题。一方面,国内充电标准面临着技术指标空白和相关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另一方面,国际上各种充电标准不仅意味着技术分歧,更是影响电动车产业发展‘合纵连横’的手段之一。中德标准的统一背后还牵扯到中欧标准,欧德标准的进一步兼容,更是任重而道远。

分享到:

关键字:中德 电动汽车 充电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