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中国石油拥抱新能源之路

作者:魏枫 陈钦强 来源:中国石油报 发布时间:2022-12-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即将过去的2022年,集团公司党组团结带领全体干部员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攻坚克难,啃“硬骨头”,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新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行业转型的“必答题”。

发展新能源考验着企业的战略定力与转型智慧。“大考”当前,中国石油正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新能源,以发展智慧谋划新能源,主动拥抱新能源的春天。

这一年,集团公司首个水面光伏示范工程并网发电,“油城”大庆释放新动能;塔里木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建成投产,“死亡之海”化身“绿电热土”;卤水综合利用中试等新能源项目相继启动,青海油田再迎创业期……

从起步到提速,从单点突破到多点开花,中国石油的新能源业务正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从干不干到怎么干,再到如何干好干赢,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步履铿锵。

跨 越

中国石油发展新能源不是起步,而是起跑;不是跨步,而是跨越。最大的新能源就在我们的“决心”里,不是干不干和能不能,而是想不想、愿不愿和敢不敢

近年来,玉门油田的新能源探索之路颇具代表性。曾几何时,玉门油田累计产油超过全国产量的95%。一甲子岁月飞逝,玉门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面临吃不上“油饭”的生存困境。从两次矿权流转到征战海外,玉门石油人不断探寻“破局”路径,直至新能源“春风”吹来“新生”:2021年建成集团公司首个集中式光伏电站,成为集团内部探索转型新能源的先行者;今年再次启动30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

“石油摇篮”成为“追光者”带给我们启示:观念一变天地宽,最大的新能源就在我们的“决心”里,关键要先跨越思想禁区,迎接新思维新理念。

与玉门油田一样面临生存发展压力的老油田不在少数。这些企业在新能源发展中成为主动改革的“先锋军”:将扭亏解困作为“头号工程”的冀东油田,在山东武城县迈出集团公司地热供暖外部市场第一步;连续7年亏损的吉林油田,启动集团公司首个陆上风力发电项目,并建成井场光伏发电加二氧化碳驱油的CCUS示范区……透视企业的这些探索,其共性在于顺势而为,将发展新能源当作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下定决心克服这难那难。事实证明,只要思想跨过弯,发展道路自然宽。

发展之路,总是在观点不断碰撞、思想观念转变中统一前进的方向。有观点认为:“油气饭还能吃上数年,发展新能源不急于一时”“油气企业搞新能源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有专家分析,这些“等、缓、拖”思想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源于其对发展新能源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在于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新能源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愿不愿和敢不敢,犹豫或者迟疑都可能付出发展的代价。

“新能源是传统能源企业发展的关键增长极,也是实现超车的主要赛道。”油气与新能源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今年新能源推进会上指出。

从发展规划看,中国石油力争到2050年实现“近零”排放,其中,新能源年产能将达到2亿吨油当量,再造一个“绿色中国石油”。这些压力势必将分摊到各个油田,不发展或晚发展都是在为未来积蓄压力。

从国内环境看,新能源资源“跑马圈地”现象屡见不鲜。内蒙古、河南、青海等地综合能源基地频繁签约,30余家能源企业成立氢能子公司……发展新能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纵观历史,没有哪一家生存至今的百年老店的业务布局一成不变。在对手极速前进、窗口期不断收紧的今天,新能源“蓝海”窗口期等不来、缓不了,更拖不得。各家企业越早起跑越有优势,“家底”越厚越要主动。

借 势

新能源业务发展,要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前提下,在传统能源优势基础上,先立后破、借势而为、融合发展

历史上每次能源转型,都会带来阶段性“阵痛”。2021年燃料短缺导致中东黎巴嫩遭遇全国性大规模停电;今年年初,天然气趋紧导致韩国、日本等国家掀起天然气抢购潮都是佐证。

“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鞭辟入里,也让我们理性地认识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发展新能源要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前提下,在传统能源优势的基础上,先立后破,借势而为。

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中的清洁能源。作为国内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和供应商,天然气将是我们发展新能源的最大“底气”。

《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21)》预计,我国天然气消费将在2040年左右达到峰值,比目前消费水平提高约一倍。由此可见,新能源时代,天然气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还将在推进我国清洁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中起到突出作用:近中期满足能源消费增长和新能源波动调峰需求,中长期实现“天然气+新能源”融合发展。当前,我们年产超1亿吨的天然气产量当量,连续15年超4000亿立方米的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将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桥梁”和发展新能源的最佳“伴侣”。

资源是能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油气业务所在的传统资源矿权区将成为我们发展新能源的最大舞台。

2021年以来,全国24个省区市陆续发布了“十四五”新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由西北、华北、东北组成的“三北地区”及西南地区成为主力区域,预计新增新能源装机占已公布总装机规模的70%以上。这片新能源“热土”,也是油气富矿。中国石油16家油气田中有14家位于此,油气产量当量占比超过90%。因此,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中国石油的“主阵地”并没有变化,新能源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如何统筹矿权区内的地上与地下资源,实现融合发展与效益发展,为国家贡献更多的能源。

油气时代,上中下游一体化是石油巨头们在百余年优胜劣汰法则下坚持的基本方针。新能源时代,“一体化”的内涵拓展为“油气热电氢”融合发展,这将是我们发展新能源的最大支撑。

吉林油田、吉林石化携手发力,与地方政府组成联合攻关组,确保新上乙烯与风光发电项目同时落地,形成了企地共赢“吉林模式”;辽河油田欢三联项目用光电、光热、地热等替代油气生产用能,探索出能源互补发展的“辽河模板”……新能源时代,中国石油“一体化”优势不仅将提升抗风险能力,还将助力化石能源与新能源的互补发展、替代发展和融合发展。

传统能源带给我们的优势远不止于此。一代代石油人培育熔铸的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次次大会战磨砺出的百万石油员工队伍……70多年来,中国石油工业积累的宝贵财富都将成为我们发展新能源的最大倚仗、高点起跑的最大动能,让我们拥有了“立”的基础和“破”的勇气,以及干好干赢新能源的信心与决心。

接 续

能源转型是“双碳”下的“绿色长征”,若想行稳致远,就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统筹兼顾、急缓交替、接续用力

能源转型向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欧美国家历时70年,才将煤炭消费占比从50%降至10%左右;我国历时7年才使煤炭消费占比下降了10%。因此,新能源发展也必将是一个曲折、漫长、持续的过程,行稳致远必须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统筹兼顾、压茬推进。

首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使命担当。这要求我们发展新能源不能盲目跟风,要在“稳”的基础上接续发力。

中国石油油气田企业资源禀赋各异,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发展新能源的步伐与节奏:油气“家底”薄弱、新能源资源丰富的老油田转型需求迫切、示范意义突出,是新能源领跑者的最佳“人选”;长庆油田、大庆油田等主力油气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压舱石”作用突出,要审慎谋划、循序渐进,准备好在中长期阶段接替成为发展新能源主力军。

其次,新能源发展将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这要求我们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在“进”的前提下分阶段发力。

中国石油减排二氧化碳的空间,就是清洁替代的“市场”。因此,当前新能源发展重点应放在满足内部市场的减碳需求,加快推进新能源清洁替代和积累新能源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放眼中长期,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终端能源电气化将依次成为阶段重点,助力实现战略接替和绿色转型。

最后,新能源业务涉及领域繁多,情况各异,这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推进,而要结合实际“因业施策”。

比如,中国石油地热业务已经有46年的发展历史,技术和经验相对成熟,而氢能还不足10年,仍处于战略布局阶段。这决定了其发展策略的不尽相同:聚焦当前,新能源发展的重点应放在优势领域和技术成熟领域,例如产业化发展地热、风电光电等;放眼长远,战略储备领域将接续成为重点,氢能、CCS/CCUS、储能等将迎来规模和融合发展。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相信在集团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百万石油员工必将在一次次爬坡过坎的“柳暗花明”中,在新能源发展的“春天”里,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历史性跨越。

(本文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集团公司新能源首席专家、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邹才能的支持)

分享到:

关键字:中石油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