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电力储能在2022年实现跨越式增长。
2023年1月14日,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根据各家储能锂电池企业2022年在电力储能领域的出货量情况,正式发布《2022年电力储能锂电池企业出货量排名》榜单。榜单出炉背后,我们应该如何思考电力储能赛道?
“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速达170%。榜单上各企业出货量均实现了几何式攀升。”GGII调研显示,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产业链规模破2000亿。其中电力储能产业链规模从2021年480亿元,增至2022年1600亿元,成为储能市场最大的应用下游市场。
GGII分析认为,从市场空间来看,电力储能依次大于户用储能、通信储能、便携式储能;但从毛利水平看,便携式储能或大于或持平户用储能,并依次大于电力储能、通信储能。
总的来说,体量上的快速增长与毛利上的平缓增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而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仍来自于国内电力储能市场“增收不增利”现象较为严重;加之,电力储能电站规模动辄数百MWh或者上GWh,也让电力储能面临更多问题。
一方面,国内储能仍处于规模化发展初期,行业尚未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陷入无序发展;另一方面,受国内盈利模式不完善等影响,加剧了“劣币驱除良币”“低价竞争”等无序发展。
高工储能梳理发现,聚焦国内大型储能赛道的企业,受到“毛利率下降”“劣币驱除良币”等影响,大都未能实现市场端的业绩暴涨,不少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状态。
“一些抱着跑马圈地的心态的企业涌入,他们以给出行业超低价格,来获取订单,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一位资深人士告诉高工储能。
据不完全统计,2017-2022年间,全球发生超70起储能安全事故。其中2022国内的安全事故抬头迹象明显。频繁发生的储能安全事故,已经成为影响行业的“不定时炸弹”。
国内发电侧强配储能在商业模式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成本的压力让业主方承受较多,导致了目前国内市场低价采购大型储能,同时传导给储能系统商也因此以成本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对成本的妥协大于安全的考量。
与此同时,2022国内储能之势初成。2022年以来,储能利好政策密集出台,不仅明确储能独立市场地位,制定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市场细则,还提出了新型储能十四五规划,同时加快电价改革进度。一系列利好因素推动我国电力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
比亚迪全球储能负责人尹小强也表示,国内,虽然说商业模式到目前来说还没有完全打通。但2022年国内的商业模式也让行业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可以看到国家政策、各个省市政策,已经有在向储能传递的这个迹象。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出台了“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或新能源配置储能文件,规划的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已超6000万千瓦,是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所确定目标的两倍。
“如果储能发展潮头到来,那么国内依旧会是重要战场。”一位行业人士说,行业需要正视的是,储能不仅仅是一次投资,而是长久的基建,不仅关系着企业的营收利润,还关系电网安全,甚至人身安全。
GGII预测,2025年中国电力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接近300GWh。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之下,国内电力储能的增长性确定性极强;但同时随着入局者增加,国内储能也将加速进入全面竞争时代。
在各项国内各项政策全面释放之前,如何避免国内市场“增收不增利”?如何更快抢占国内储能市场先机?高工储能分析认为,各产业链企业可以从以下三点发力,进一步完善电力储能高增长性,筑深企业自身的“护城河”。
第一, 从储能技术全面发力,加快实现产业成熟。
储能安全仍是悬在储能电站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储能电站安全事故频发,系统设计方案亟待升级。电芯正在从工艺设计、材料设计等发力,或者开发其他更具有竞争力电芯。中天储能总工谭清武表示,当前一些电芯厂家在更长循环寿命电芯竞速,也是基于当前储能发展形势,打造的更高行业竞争力。
此外,温控散热则从散热风道/液冷管道设计、散热仿真等进行迭代;而消防系统正在向舱级、簇级和PACK级/浸没式消防发展;而电气连接慢慢进化为一箱一熔断等。此外,行业已经开始关注3S技术,包括传感技术、数据分析、数据处理+预警和执行策略、后期运维经验等。
2023年将迎来储能技术快速爆发的一年。在电芯端,300Ah及以上电芯展开竞速。亿纬储能560Ah电芯横空出世,比亚迪刀片电池储能系统明年将上市,海辰储能300Ah电力储能专用电芯全面出击。在系统端,众多企业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两方面竞速,其中“浸没式储能”频频亮相,或将成为2023年的技术重点之一。
具体来看,系统集成企业未来可从市场选择、提升运维能力、重视国内市场、海外渠道建设、产品竞争力等五大方面入手,成为品牌力、产品力突出的系统企业;储能电池企业也应加快从生产制造、交付能力、成本管控、技术创新、产品等五大维度发力,实现电芯能力不断迭代。
第二, 进一步完善储能产业链,为国内市场全面爆发做好准备。
中国储能的发展后劲比较强。
GGII统计,截至2022年底,280Ah产品在国内电力储能和工商业储能项目渗透率已达80%以上,国内280Ah电力储能电池产品主要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瑞浦兰钧、比亚迪、亿纬储能、海辰储能、鹏辉能源、赣锋锂电、远景动力、中创新航、力神等10余家企业。而这些电池企业也是全球储能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以磷酸铁锂体系为主的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储能供应链上的技术先发优势已经很明显。如何扭转“产在国内、销往海外”这种局面,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的成熟度。
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是,2022年新增储能企业剧增;越来越多企业谋准储能产业链赛道;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士开始看好国内储能市场。
尹小强表示,由于国家的政策的加持、电池规模化的应用,以及各种示范应用,2022年的国内市场已经一片热闹:大家都在拿项目、做示范、做规划。
比亚迪从2022年开始全面地布局国内市场。在比亚迪的规划中,正在快速布局完善产品线,利用好电池生产制造端优势,结合电动车电池的产能、成熟的供应体系,借助比亚迪在国内成熟渠道,全面规划布局储能,从户用到工商业再到大型储能。“通过2022年的准备,我们打法、规划很清晰了。2023年值得期待。”尹小强在2022高工储能年会上如是说。
比亚迪的国内“打法”,就像是为国内市场提前做准备。高工储能分析,或许这也应该成为众多储能企业进击加速国内市场的一个“优秀范本”。
第三, 形成健康可持续的营商环境,建立良好的行业秩序。
为了实现储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储能新格局,宁德时代已经在2022高工储能年会上呼吁,要构建性能快速验证评判方法、安全事故黑名单机制、安全预警及监测平台。
“国内储能是一个成长过程,储能是要能持续提供十来年的电能反复存储释放的服务,产业链的成熟要从源头到用户都来认识储能这个特殊产品的特征。”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有序的竞争建立在社会共识之上,更好借鉴国际经验,形成追求品质的共识,才能避免行业“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发生;而行业走向更为有序的发展进程之中,厂方、工程方、业主、行业监管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促进国内储能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