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电池 返回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2022产业回顾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汽数据 发布时间:2023-02-0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需求带动高增长,动力电池及锂电金属消费量大幅增加,并引发碳酸锂价格快速攀升、电池综合利用产业投资热情高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创新频出等行业现象。如何降低动力电池供应链安全风险,保障低碳资源战略储备,降低电池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的关注度显著提高。本篇将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回顾2022年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情况。

锂资源供应压力未减

锂价年内不断创新高

2022年,全球锂矿供应仍以成熟的澳洲锂矿和在产的南美盐湖项目为主,供应量较2021年有所增加;但新增的产能释放不及预期,仅西澳地区的Wodgina和Ngungaju项目复产以及智利的Atcama盐湖项目扩产贡献大部分增量。锂矿供应边际增量小幅上调,但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导致全球锂资源整体的供应压力未减,导致年内锂矿的拍卖价格和锂盐的价格屡创新高,锂精矿拍卖价格自四月份的5650美元/吨上涨至7805美元/吨,锂盐的价格也自2022年初的30万元/吨上涨至近60万元/吨。

上游原材料出货量持续走高

钠离子电池量产在即

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及储能市场的不断增加,带动着国内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产品的出货量持续走高。2022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出货量有望达到95万吨,同比增长近1倍;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或将达到51.2万吨;负极材料出货量约为137万吨,同比增长90%;电解液出货量或将达到89.1万吨,同比增长75.7%,在全球的占比增加至85.4%;隔膜出货量同比增长了65.3%,达到133.2亿平米,其中湿法隔膜出货量为104.8亿平米。

此外,钠离子电池电池技术不断成熟,众多企业加码布局,如英国的FARADION、美国的Natron Energy、日本的松下、国内的宁德时代、中科海纳等;产业化进程再提速,预计2023年实现小批量出货,2024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动力电池市场发展迅猛

企业龙头效益明显

装车辆方面,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辆达294.6GWh,同比增长90.7%。其中,三元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装车辆分别为110.4GWh和183.8GWh,占总装机量的37.5%及62.4%。动力电池企业竞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龙头效应。2022年,我国新能源市场共计57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企业装车辆分别占比78.2%、85.3%和95.0%。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新兴商业模式成焦点

新能源汽车产销方面,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量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迎来更加多元、专业的发展新阶段。新兴商业模式方面,作为新能源汽车重要的补能方式之一,换电模式快速渗透,车电分离模式加速普及,“电池银行”逐渐发展。电池供应巨头宁德时代通过其换电服务品牌EVOGO及组合换电整体解决方案,打破了电池与车型的适配壁垒,建立汽车动力电池共享生态,实现动力电池统一管理。新能源汽车企业蔚来汽车通过BaaS方案,将电池的物理意义上升至基于动力电池的全方位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有效提升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在商用车领域,电动重卡解决了重卡高排放的痛点,换电重卡解决了电动重卡的补能效率问题,“电池银行”下的换电重卡则实现了换电轻资产运营,保障全生命周期效益最大化。

回收市场关注度提高,回收量增加,

回收模式持续创新

回收模式方面,地方政府联合上下游企业积极优化回收网络,就“培育区域中心企业(站)”、“增强产业链联动”、“建设‘互联网+’回收体系”等新模式展开探索。

综合利用产业成熟度提高,市场投资

热情高涨,龙头企业示范效应凸显

2022年,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产业成熟度方面,再生利用技术不断成熟,并持续推进退役动力电池精细化拆解、三元正极材料优先提锂等技术创新。梯次利用商业模式趋向成熟,梯次产品广泛应用于储能、低速车等领域。产业布局方面,新进企业类型不断丰富,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铅酸电池回收、环保等行业企业也纷纷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此外,外资电池企业高度关注中国电池回收市场,相关业务布局加速。企业发展方面,2022年工信部发布第四批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强化骨干企业培育。前四批入选企业已覆盖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55个市(含直辖市)。同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关联企业合作加深,充分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协同创新,探索形成“Baas车电分离”、“以租代售”、“废料换原料”、“定向循环利用”、“全产业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回收利用商业模式。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