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22年以来,受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欧洲能源供应短缺等问题愈演愈烈,叠加欧洲能源对外依存度高、俄乌冲突持续加剧等灰犀牛效应和引发的一系列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反应,逐步演化为能源危机并持续发酵,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在剧烈波动中暴涨,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面对能源危机,欧洲各国陆续启动了开源节流、政府调控等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
我国应分析借鉴此次欧洲能源危机的经验、教训和启示,立足自身能源资源禀赋,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准确把握能源安全、绿色、经济的三重平衡关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和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保障能源安全等战略部署。
01
本轮欧洲能源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1)主要特点
2022年春季至今,欧洲能源危机已持续近一年,影响由欧洲向全球蔓延,并在多个领域引发连锁反应,主要有以下特点:
持续时间长。本轮欧洲能源危机历时较长,自2022年2月底俄罗斯限制向欧洲供应天然气开始,危机已持续近一年,且尚未看到摆脱迹象。根据国际咨询机构Energy Aspects Ltd预测,欧洲能源危机可能持续到2023年底。
波及区域大。本轮欧洲能源危机呈现多点爆发态势,除影响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欧洲主要国家外,还推高了国际煤炭和石油等一次能源价格,波及南非、斯里兰卡等能源进口国家,并有向全球其他地区蔓延的趋势。
影响范围广。本轮欧洲能源危机影响了经济和政治等多个领域。各类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使得钢铁、化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经营压力陡增,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国际通胀水平持续提升。一系列经济领域危机开始传导至政治领域,德国、法国、捷克等国家均发生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和抗议活动,要求政府采取更有效措施应对能源价格飙升。
(2)成因分析
本轮欧洲能源危机既有地缘政治冲突等短期因素影响,也有能源低碳转型等长期因素影响,是内部能源结构失衡与外部供需极端变化叠加的产物。
短期因素方面,俄乌冲突爆发导致能源供应链受阻等系列连锁效应是造成欧洲能源短缺的直接原因。加之2022年欧洲部分地区受极端高温干旱等气候因素影响,水力、风力、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能力大幅削弱,进一步导致能源电力供需失衡。
长期因素方面,欧洲传统能源对外依赖度较高,进口来源单一,超80%天然气依赖进口且超40%来自俄罗斯,易受外部能源市场影响,引发能源供应链脱节断链,造成能源供应短缺。同时,欧洲在快速推进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对能源安全兜底保障能力考虑不够,传统能源退出与新能源发展缺乏协同,风险应对能力不足。
(3)造成的影响
本轮欧洲能源危机影响广泛,从工业领域到民生领域、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从能源领域到气候领域、从欧洲区域到全球范围,多个维度均呈现蔓延趋势。
从工业领域到民生领域,欧洲制造业经济受挫,民众生活压力大增。随着能源价格暴涨,工业原材料成本与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大量工业产品产能受到影响,部分国家面临严重的生产资料供应短缺问题。同时,随着能源价格逐步传导至消费端,居民能源消费支出增加,通胀压力明显增大。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通胀高企、供应链不畅,推高居民生活成本及制造业生产成本,增加欧洲经济衰退风险,影响各国经济发展。
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欧洲多国遭遇政府信任危机,地缘政治格局动荡加剧。能源供应问题加剧政治博弈,持续冲击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逐步演变为政府信任危机。部分国家执政党支持率大幅下滑,欧盟各国内部裂痕加深,意大利、法国、德国政府陆续遭遇信任危机。俄罗斯与西方社会撕裂加深,多国政府治理失序与民粹主义盛行,增加了地缘政治格局不稳定性。
从能源领域到气候领域,多国聚焦能源安全,全球低碳转型步伐放缓。当前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国为应对能源危机,保障能源电力供应安全,开始重新寻求传统能源保供支撑,一定程度影响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实现与碳中和进程。德国暂停了电力系统2035碳中和目标法案推进进程,英国可能推迟燃煤发电退出计划,欧盟通过法案将天然气、核电纳入绿色能源范畴。
从局部危机到影响全球,区域性危机引发连锁反应,影响世界经济复苏。本轮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推高了2022年全球通胀。据IMF预测,2022年全球平均通胀率将达7.4%,创1997年以来新高,直接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据英国巴克莱的经济学家预计,2023年上半年欧洲经济将陷入衰退,GDP出现负增长。OECD经合组织预测,欧洲传统经济增长引擎德国2023年GDP总量将下降0.7%,可能陷入经济衰退陷阱。
02
欧洲国家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
面对能源危机,欧洲各国立足国情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总体来看,各国举措具有一定效果,能源电力价格上涨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2022年10月欧洲天然气(TTF)批发价格比8月下降2/3,电力供需紧张形势有所缓解。同时,危机也让各国认识到能源安全和独立的重要性,开始重新平衡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的关系。
(1)供给侧多管齐下,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①加大传统能源增供扩产力度。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通过延长煤电和核电运营期限、扩大进口美国LNG、积极与沙特等海湾国家达成供应协定、大力推进冬季生物质供暖、在国际市场上联合采购天然气等方式,扩大能源供给渠道。
②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欧盟为降低外部能源依赖度,正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出2029年后所有新住宅均需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未来5年内安装1000万台热泵、2030年底前让3000万辆零排放汽车上路等系列举措,探索建立弹性更强的能源网络,以适应新能源高比例的泛欧电力系统。
③延缓化石能源机组退出。英国表示部分原计划于2022年关闭的燃煤电厂将继续保持运转,以确保冬季电力供应。奥地利决定重启2020年4月关闭的梅拉赫燃煤发电厂(奥地利关闭的最后一座燃煤发电厂),以备紧急情况下调用。德国2022年9月29日宣布提高北威州煤电基地产能,2022年11月11日联邦议院投票通过将现有三座核电站的运营时间延长至2023年4月中旬,以缓解能源供应紧缺难题。
(2)需求侧多措并举,优化终端用能方式
①限制一次能源消费。为应对危机,欧盟多国缩短冬季供暖时间,德国呼吁减少私家车使用等,从而降低一次能源需求。2022年7月,欧盟成员国达成协议,自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各成员国减少15%的天然气使用量,以应对能源短缺问题。
②促进电能合理利用。欧洲各国希望优化电能利用方式,提高电能使用效率。欧盟委员会提出削减用电目标,非强制性目标是在2023年3月31日前将电力总需求减少10%,强制性目标是在每周10%的高峰时段将电力需求减少5%。西班牙出台相关措施限制夜间照明。巴黎市政府推出紧急节能计划,要求埃菲尔铁塔等地标建筑停止夜间装饰性照明。
(3)加强政府调控,降本纾困维护市场稳定
①推行税收调节政策。2022年9月,欧盟宣布针对部分超额获利能源企业开征至少33%的高额暴利税。英国宣布降低能源增值税,并为能源供应商推出小额贷款减免计划。德国宣布对户用及商业光伏税收减免的支持措施,即自2023年初开始,取消户用光伏所得税,取消户用和公共建筑光伏系统增值税,以促进光伏产业发展。此外,德国推出至少持续到2024年3月的天然气终端消费减税政策,将天然气及其附加费的增值税率从19%下调至7%,以减轻居民用能成本。
②向消费者发放能源补贴。2022年以来,欧洲多国通过单位能源产品补贴、能源价格补贴、一笔或多笔特定补贴等方式,向消费者提供能源费用补贴。法国从2022年4月1日起为汽油、柴油提供每升15欧分的补贴,帮助家庭及企业用户应对飙升的燃料成本(政府共支付约20亿欧元)。
③推进能源企业国有化。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采取企业国有化等措施以加强政府调控力度。德国完成对本国最大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商尤尼珀公司的收购,帮助该公司摆脱因俄方“断供”而陷入的财务困境。收归国有后,德国政府在该公司的持股比例达到99%。法国宣布将支付97亿欧元收购法国电力公司约16%的股份(法国政府原持有法国电力公司84%的股份),届时法电公司将实现全面国有化并退市。
03
对我国能源安全与发展的启示
(1)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提升能源供应自主可控能力,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欧洲各国能源供应缺乏自主可控性是导致欧洲能源危机的直接原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不应简单理解为“独立性”和“自给自足”,应当更加聚焦于能源供应的自主可控性,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保障能源安全。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切实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推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高比例消纳,加强国内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科学评估外部能源产地、能源供应链可控性,积极巩固拓展自主可控进口渠道,与国内能源资源形成互补,提高能源供给侧安全韧性。要高度关注后疫情时期我国经济加快复苏带来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可能,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坚持先立后破,建立低碳转型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欧洲能源低碳转型过急过快,缺乏兜底意识是引发欧洲能源危机的原因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能源低碳转型难以一蹴而就,要在长期发展中注重平衡能源安全、绿色、经济三角关系,特别是统筹好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保障的辩证关系。要深刻把握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先立后破,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科学规划传统电源与新能源规模配比。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电力体制机制,推动资源更高效率地优化配置、更大范围地共享互济,形成有序推进新能源建设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激励相容的机制设计引导新能源有序发展。
(3)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独特优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维护能源电力市场运行平稳
欧洲各国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对缓解能源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独特优势,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维护能源市场平稳有序,降低能源危机风险。要持续完善市场机制,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完善一次、二次能源市场联动机制,维护能源市场平稳运行。要推动政府部门在规划、监管、财税政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能源规划与产业布局规划统筹谋划,实现能源行业与其他经济领域协同发展。要发挥能源央企在稳增长、促转型、调结构、保供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优化能源央企考核机制,支持能源央企做强做优做大,保持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源网荷储互动融合
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缺乏协同是欧洲能源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党的二十大作出了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新部署,涉及各种能源类型,覆盖能源产供销储各环节。电力系统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枢纽平台,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要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现实需要,加快建设广泛连接、数智驱动、开放共享的数字电网,构建多能协同互补、源网荷储互动、多网融合互联的新型电力系统,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煤、油、气、水、核、风、光等各种能源互动融合,电源侧、电网侧、需求侧、储能侧协调联动。
(南方电网公司政策研究部何晓冬、周杨,南方电网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欧阳邵杰,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姚尚衡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