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多晶硅市场:保持供需平衡是长久之计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北极星光伏网 发布时间:2014-07-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利用半导体将太阳光直接转变为电能。多晶硅作为半导体,是太阳能电池片最核心的物质,多晶硅的提纯也成了生产光伏组件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国际上多晶硅生产主要的传统工艺有:改良西门子法、硅烷法和流化床法。改良西门子法是目前主流的生产方法,采用此方法生产的多晶硅约占多晶硅全球总产量的85%。但这种提炼技术的核心工艺仅仅掌握在美、德、日等7家主要硅料厂商手中。

为多晶硅正名:“两高”观念应消除

最初,多晶硅提纯技术多采用西门子法,这种技术原理就是在1100℃左右的高纯硅芯上用高纯氢还原高纯三氯氢硅,生成多晶硅沉积在硅芯上。这个过程中约有25%的三氯氢硅转化为多晶硅,其余大量进入尾气,同时形成副产品——四氯化硅。四氯化硅是一种有毒的物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也是多晶硅长期遭到诟病的原因。

2009年,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多晶硅同钢铁、水泥等被“点名”,并被冠以“两高”的帽子。同期,包括优惠电价、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随之取消。

随着技术的进步,多晶硅行业发展至今,技术路线已经是第四代西门子改良法,现在认为多晶硅是‘双高’行业就有些言过其实了。改良西门子工艺是在传统西门子工艺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节能、降耗、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大量H2、HCI、SiCI4等副产物以及大量副产热能的配套工艺。由于改良西门子法是一个闭路循环系统,多晶硅生产中的各种物料得到充分的利用,排出的废料极少,相对传统西门子法而言,污染得到了控制,保护了环境。

遭遇多晶硅陷阱 企业叫苦不迭

多晶硅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材,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上游。在光伏组件的制造成本中,有50%-60%来自硅材料的成本,多晶硅在光伏产业市场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我国的多晶硅产能占到了全球的30%左右,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是由于不掌握提炼多晶硅的核心技术,国内多晶硅的产能利用率很低。到目前为止,提纯的多晶硅仍然需要依赖国外进口,加上国际市场需求稍有波动就会直接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中国光伏之路的发展总归显得过于被动。

看得见的收益与回报,让多晶硅产业在我国一度兴起。然而历经2011—2012年的价格大跌之后,国内多晶硅光伏企业陷入大规模停产的境地。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截至2013年上半年,已投产多晶硅企业为43家仅剩6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余企业均已关闭生产线,即有86%企业已经停产。国内在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也仅有2家仍在维持生产,且产能利用率也大幅下降;如果考虑已经关停的企业,国内整个产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30%。

当负债累累的尚德电力最终交出行业领头羊位置后,英利绿色能源当仁不让地成了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光伏公司。

即使成为行业巨头,快速扩张的产能依然埋下隐患。英利豪赌多晶硅,投资巨大的“六九硅业”,如今为英利带来了22亿元大额计提的苦果。多晶硅包袱,成了英利面临的最大挑战。

投资多晶硅遭遇“滑铁卢”,岷江水电全年亏损1.6亿。岷江水电在光伏产业最火爆的时候,进入了多晶硅领域。然而这一个当初被寄予厚望的业务此时却成为拖累公司的短板。1月9日晚间公司发布业绩快报,2013年公司净利润亏损16207.7万元。

3月11日,天威保变的一则公告,惊出了公司债市场“一身冷汗”。天威保变称,根据相关规则,“11天威债”已被上交所取消质押回购资格,并暂停上市交易。造成如此结果的,是先前其发布了不景气的业绩。

年报显示,由于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市场萎缩等原因,天威保变旗下新能源公司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由此,天威保变去年亏损52亿元。如无意外,如此巨额的亏损,将使天威保变“加冕”去年两市的“新科亏损王”。此外,亏损52亿元,也相当于天威保变上市13年以来逾30亿元的总盈利“化为乌有”。

多晶硅行业前些年的惨痛经历已经印证,市场竞争比的是强弱而不是大小。当前,多晶硅市场的供需平衡还比较脆弱,如果盲目扩张竞相扩产,恐怕很快就会再现产能过剩的噩梦。

多晶硅价格回暖 光伏企业谨慎“再出发”

多晶硅价格从十七八美元/公斤涨到二十一二美元/公斤,一公斤涨了三至五美元。总体上看,多晶硅供大于求的总体市场形势并没有改变。硅料上涨带来成本压力,也处正常区间。

据德国多晶硅市场研究机构BernreuterResearch最新报告预计,鉴于中国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及产能扩张规划推迟,2014年第三季度多晶硅价格将进一步上扬。“我们预计现货价格将从当前的每公斤21美元增至23美元。不过,2014年底,价格会跌至18-20美元。”BernreuterResearch创始人JohannesBernreuter指出。

据多位多晶硅业内人士透露,多晶硅市场有所回暖,国内企业纷纷复产,并有扩产的行动和计划。而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多晶硅市场的温和回暖,正适合进行行业整合,盲目扩大产能存在风险。

“当前市场的供需平衡还比较脆弱,如果盲目扩张竞相扩产,加之海外多晶硅的大量涌入,很快就会再度出现产能过剩,光伏行业有可能会重新回到2012年的寒冬中。”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硅业分会会长赵家生预警道。

根据NPD Solarbuzz最新全球光伏项目追踪报告预测,2014年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预计将达到近49GW,预计带动2014年太阳能和半导体多晶硅需求大幅上涨至28.2万吨,比去年增加25%。

在此前景下,国内掀起新一轮多晶硅上马热潮。记者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了解,目前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中能、特变、大全产能利用状况良好,随着硅料价格稳定在150元/公斤以上,神舟、永祥、中硅、亚硅等企业也陆续开工或准备开工。其中,中能原有改良西门子法项目和量产中的万吨硅烷流化床在2014年将达到至少7万吨年产能;特变现有产能1.2万吨满产状态,有消息称德国Wacker与特变将在新疆合资成立改良西门子法新多晶硅项目,规模为年产3.6万吨。而大全新疆2014年扩产一期产能翻倍,从6200吨扩产到1.2万吨,2015年二期再新增1.3万吨,总共规划达到2.5万吨年产能;内蒙神舟硅业将实现3000-4000吨年产能。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5万吨。

“在内蒙古、新疆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还在不断宣布年产万吨甚至5万吨级的新项目规划,这些项目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支持的煤炭资源达到项目用电成本优势,但在行业经验、技术人才和管理队伍的准备方面都是从零开始,更谈不上技术方案的优化。”赵家生介绍说。

与此同时,海外产能扩充的脚步也在加快。而全球70%的多晶硅需求来自中国,海外多晶硅的大量涌入无疑将进一步破坏国内的供需平衡。

“不能因为目前光伏业出现回暖就过于乐观地估计形势,当前仍需对多晶硅产业可能引发的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保持警惕。”赵家生认为,国内龙头多晶硅企业应该认识到潜在的产能过剩危机,做好结构调整、控制好总量。

分享到:

关键字:多晶硅市场 光伏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