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利好消息频频传来。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试图通过政策的驱动破解产业发展的桎梏。
年初,在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的敦促下,已经制定的退坡政策由过去的退10%缩减到退5%,为行业、企业、消费者减了压。各地方政府也行动迅速,纷纷推出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实施办法。今年上半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颁布的政策是一个接一个,最近,还出台了免购置税的政策以及规定公车采购比例。
于是,沉寂了快一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终于迎来新一轮的成长期。
但从市场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还不到全国汽车总销量的0.2%,与传统燃油车相比仍然相距甚远。以北京为例,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单独摇号已进行三轮,个人中签者接近5000人,但截至6月底,真正成交的只有大约600辆。其他各地的消费者也是观望大过于购买。
密集出台的政策能否形成合力,能否推动市场的发展?这就需要反过来追问为何新能源汽车在发展道路上一再受阻?
过去的讨论大部分是自上而下,从政策出发,从政府推动力度出发,这一次笔者决定逆向思维,从终端市场说起。
老百姓为什么不买车?续驶里程短、充电不方便应该是首当其冲的原因,以前我们总是将这两个原因割裂来看,但笔者认为这两个原因似乎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续驶里程足够长,那么消费者就不会过分在意充电是否方便;而如果充电变得如加油一样便捷,那么消费者自然也不会太在意续驶里程问题。
但续驶里程受到电池材料的限制,不是一时半刻可以解决的,那就需要从充电设施入手。
如果笔者没有记错,大约在2、3年前从中央到地方就提出“建议”,要求新建小区、购物中心、医院、公共停车场等建一定比例的充电桩车位,然而几年过去了,这个“建议”仍停留在书面,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没有充电设施就要卖电动汽车,就好像军队出征没有粮草相伴一样,谁敢往前线冲?如此想来,让从未接触过新能源汽车的老百姓在未理顺这一切的情况下就贸然购车又怎么可能呢?
为什么充电设施建设跟不上?因为这些“建议”过去仅仅只是“建议”,不是“规定”,更不是“法规”,所以对小区开发商、物业公司、商业机构等没有强制作用。而对于医院、公共停车场来说,虽然属于政府公共建设范畴,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没有相应的专项资金拨款,所以相关管理方即使想要投建也不知钱从何来。
面对充电难的问题,最近终于有望突破。北京、上海以及部分二三线城市均表示,将出台充电设施建设的政策。
笔者认为,发展一个新产业,不能靠终端倒逼,政策也不能各自为战,必须依靠顶层设计的统筹规划,通盘设计,形成合力,也需要从上至下的共同努力,让政策落地。新能源汽车这个新产业不能患上“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