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受2011年3月福岛核灾影响,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2022年之前停用所有的核电站,并逐步以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虽然,现在距离德国核电站完全关闭的大限还有8年,但德国三大电力公开始私下打起小算盘了。
德国几大电力公司老总,德国意昂集团(E.ON)的约翰内斯-特森(Johannes Teyssen), 莱茵集团(RWE)的彼得·特里乌姆(Peter Terium), 还有巴符能源公司(EnBW)的弗兰克·麦斯提雅克斯(Frank Mastiaux)共同提出了所谓"坏账银行"的概念。 坏账银行相当于一个公共信托。电力公司推出这个想法的目的是要转移其弃核的风险,其中包括拆建停运成本,以及核废料存储处理费用。坏账银行一旦建立,政府必须要履行对于核电站妥善处理的义务。根据计划,电力公司将投入300亿欧元的储备金。德国意昂集团(E.ON)和莱茵集团(RWE)公司已经向政府提交了有关的项目报告并希望与政府快速进入到谈判阶段。
巨大风险
核废料最大的风险是具有极强烈的放射性,其半衰期长达数千年,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对老百姓来说,生命和健康是无价的。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解决了与"核"这个字相关的各种难题。但是,有一个问题至今还没有答案:如何安全储存潜在的放射性核废料,并保证永久不泄漏,不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核废料储存的不善会污染地下水和周边土壤,最终危害生物圈和自然资源。德国下萨克森州(Niedersachsen)的戈勒本盐矿(Gorleben),30年前就被选为核废料处置的候选地址。历经30年的安全审查和研究,仍然无法完全断定该选址的安全性。其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套能够保证百分之百安全并且永久不泄漏的储存核废料的设备。
社会反映
坏账银行概念的出台,德国老百姓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电力公司应该承担废弃核电站所有的风险和费用。理由是:1) 政府在核电推出的时候是有补贴的。纳税人对于核能发展的经济付出估计在170亿到800亿欧元之间(取决于估算的方法)。2)电力公司通过核电所获得的利润一向是进自己的腰包,从来没有向社会分红。所以,老百姓当然不愿意再从口袋里掏钱了。德国各党派的意见这次也是完全的一致,无论是基民党(CDU)、社民党(SPD)、绿党(GR?NE)、 或是左派党(Linke)都认为弃核费用应该由电力集团承担。那是不是坏账银行这个提案就没有戏唱了呢?事实上,尽管政府可能要承担相当大的经济风险,这次谈判对于政府不能说是完全不利的。
何利可图
德国政府将核电站关闭提前到2022年。和原来的弃核年2036年比, 提前了整整14年。电力公司也不是小绵羊。在关键时刻人家懂得如何拿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利润。意昂集团(E.ON)和莱茵集团(RWE)向德国宪法法院提交了他们的诉讼, 其中提到的补偿费用估计达150亿欧元。诉讼的关键是政府的决定是否非法侵害了公司的财产权利。外国籍电力公司瑞典大瀑布电力公司(Vattenfall)就提早关闭位于克吕梅尔(Krümmel)和布隆斯比特(Brunsbüttel)的核反应堆,也向华盛顿提出诉讼并要求德国政府赔偿30亿欧元。一旦华盛顿判决Vattenfall胜出,德国政府需要通过判决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另外,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uble)在2011年引进的核燃料税对于电力公司的诉讼也十分有利。该税收针对使用铀和钚的核能公司,以换取该核电站的使用期限的延长许可。不久前,在汉堡的财政法院判定该税是违反宪法的。如果判决由宪法法院和欧洲法院(欧盟的最高法庭)维持原判,那么德国可能会被迫支付电力公司高达50亿欧元。这将导致政府早先提出的平衡预算目标落空。电力公司已经暗示德国政府,谈判中将包括诉讼和赔偿费用的议项。如果政府支持核坏账银行的成立,那么电力公司愿意撤销一些他们的诉讼或降低赔偿金。
利益归属
目前看来,坏账银行对于电力集团绝对是笔好买卖。因为300亿欧元肯定不够处理核电站的费用。这个想必电力公司精英们早就算好了,不然他们不用提出坏账银行,自己处理就好了。因此,政府会坚决反对这个提议是有道理的。但是,所谓谈判就是可以讨价还价的。至少,坏账银行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前提和机会。几个星期前,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长西格玛·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在行业活动中最后取消了与德国意昂集团(E.ON)和莱茵集团(RWE)的见面会议。政府为什么要拖延谈判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政府还没有算出要多少准备金这个坏账银行对于自己才划算。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目前还没有一个可靠的模型来估算处理核电站的成本。经济模型的建立要以具体的成本数据为基础。 然而,在核废料处理风险的估算模型中存在若干个未知数。首先,探索确认一个存储核废料基地所要投入的费用以及今后不断维护的成本是个未知数。其二,就技术层面而言,开发建设一套适合永久储存核废物设施的费用目前也是个未知数。另外,这个经济模型中还有一个未知数:时间。德国在弃核设备以及确定核废料储放地址问题上之所以这么纠结,是因为德国希望其设备和基地是能够永久安全可靠的。假设,"永久"这个词在这里相当于数学中∞无限值。大家在初中数学就学过,当一个公式中出现一个无限值"∞"的时候,答案可能将会是一个无限大值。所以,一旦我们把这个时间值设在无限的时候,弃核费用是惊人的。所以,受益者是谁,这就要看德国如何定义上述的假设值了。
笔者认为,政府不妨接受这个坏账银行的提议。因为,政府可以更快的关闭处理核电站,从而推动能源转型的进程。在未来的谈判过程中,政府可以适当地提高储备金的要价和降低电力公司的赔偿金额。如果无法在短期内估求出这个准备金的额度,政府可以要求电力公司按照百分来分摊处理的成本。其实,核电站处理最好的结果是要从经济发展,能源转型,社会和谐等角度做到老百姓和企业都获利。当然,这体现的是一个政府的能力。
经验借鉴
中国目前核电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约为2%。我们核电的发展目标是:力争2020年核电占电力总装机比例的 5%以上。中国是"拥核"的占多数。原因有几个:1) 因为发展核电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很重要。2) 用核能替代传统能源可以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雾霾危机。3) 中国要满足13亿人口的供电量,核电可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是不是必须要重复先进国家已经犯过的错误呢?为什么德国已经开始搞新能源,淘汰核电站,而我们还要大张旗鼓的开发核能呢?更何况,核电在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不可挽救的灾难。很多人会说,核电想比可再生能源是便宜的,那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将来废除核电站,治理环境污染,和处理潜在重大灾害的费用纳入到成本核算之中。
如果中国可以投入到新能源的发展而不是建造核电站,今后我们就不用讨论弃核废用,计算坏账银行的储备金。其实,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发一种"跳跃式发展模式" 呢? 其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可以利用其"落后"的优越性,跨过前人的错误,跳跃式发展。拿智能手打个比方,市场上已经有智能手机了,我们为什么要拿着大哥大不放,是"复古"吗?假如中国大力开发核能,核电站很可能会建设在沿海地区从而解决东部城市对电的需求量。但是,中国东部沿海人口密度高,一旦一个核电站泄漏,其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建立在西部地区,一方面西部老百姓不高兴,另一方面从西边输电到东部城市需要浩大的工程和巨额投资。
德国的弃核政策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艰巨任务,事实的确也是这样。其实, 德国能源转型政策出台时,把202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占电力供应比重定为35%,当时全世界都觉得德国疯了。然而,在2012年德国新能源在供电的比列就从2002年的3.8%提高到26 %。据专家估计,到2020年实现40%也非常有可能。德国在能源转型方面创造的奇迹和其做事态度是分不开的。德国敢于想,更敢于做。中国在执行力上面绝对没有问题。 我们也有开拓的勇气和魄力。如果一定要问德国和中国的区别。让我们回到先前提到的经济学公式,若德国把T这个时间值设在∞ 无限值的话,中国定义的这个时间值T会是多少,50年还是100年?所以,中国,让我们抬起头,抬得再高点,因为头顶的空间域和时间值更广更长。
作者:蒯宜上欣,毕马威德国能源与自然资源部门,从事企业咨询工作。服务对象包括国际能源电力公司以及高能源消耗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