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大型地面储能电站是能源行业一类“新”的资产形态,“新”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如何降低资产在长达20年的生命周期内不良表现风险以及各子系统分包商间清晰的风险责任界面划分是开发商、投资方、EPC关注的问题。
不同于光伏项目常见的交钥匙EPC合同结构,储能项目中储能主系统、其他各类设备、安装商与项目公司之间分拆多个独立合同的结构更为常见。这样的合同结构使得如何在储能项目中通过合理的质保条款来控制风险相比光伏项目而言更为重要。
无论项目进行到哪个阶段,甲乙双方长期(5年以上甚至长达10~20年)质保或服务条款中那些责任风险划分的谈判对双方而言都是一个痛苦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直接拒绝和闭着眼睛接受任何缺乏可实施性的和欠缺公平的长期质保条款显然对于双方都不是一个好的决定。这样的谈判除了涉及商务与法律层面,在储能系统设计中做一些提前的规划考虑或许也是一种思路。
首先,小刘假定最了解子系统性能的一定是解决方案提供商,或者说任何一个声称自己可以为客户带来价值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对于方案在全生命周期的表现都有着义不容辞的承诺义务。当然这个承诺义务可以有一些前提,比如子系统没有被错误的使用、子系统受到了良好的维护、双方协商一致的外部工作环境。仅就这三点小刘尝试展开。
子系统没有被错误的使用
外部接口的设计。简化、简化、再简化,一定要考虑现场的情况,现场不是工厂。
子系统各个功能使用权限的管理。尽可能降操作对系统其他不涉及操作部分影响的风险。
设计要符合操作人员的心理预期。反人性设计导致的故障与操作人员恶意破坏设备(所谓误操作)是两个概念。
使用培训。针对简单操作目的清晰的产品标识、针对复杂操作的电子文档或视频的引导。
子系统受到了良好的维护
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建议作为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乙方在质保条款谈判时,明确甲方的义务,包括如何分拆质保期并明确具体的维护实施步骤【1】,如要求甲方使用图像记录系统关键位置状态并附加时间戳作为质保条款履行的前提,比如乙方制定详细的运行维护计划以明确所谓良好的维护的定义。
协调好维护、设备连续运行、设备意外停机间的矛盾。如何设计维护的频次和维护项目所需时间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灵感来自完善的真实现场的历史运行数据和故障数据,这是最难被追赶的差异化的护城河。
备品备件建议。设备都会坏,修得快很重要。
双方协商一致的外部工作环境
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话题,由于工作环境涉及异常温度、异常湿度、生物入侵等方方面面的风险,而且风险责任的划分与设计阶段系统边界和接口划分强相关,一个功能耦合设计思路混乱的系统和软件里的屎山是一样的,一点点的改动和外部输入的变化都可能给用户带来惊吓,而且很难找到故障真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