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5月24~2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与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联合指导,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并联合240余家机构共同支持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杭州召开。
来自行业主管机构、国内外驻华机构、科研单位、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系统集成商、金融机构等不同领域的1011余家产业链供应链企业,5417位嘉宾参加了本届大会,其中245家企业展示了储能产品,可谓盛装出席,涵盖系统集成、电芯、PCS、BMS、集装箱、消防、检测认证等新型储能全产业链。
5月25日下午,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压缩空气储能研究所执行所长郑天文受邀在长时储能技术及应用专场分享了主题报告,报告题目为《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以下是报告主要内容:
郑天文: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清华压缩空气储能研究所的郑天文。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压缩空气储能”。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个是研究背景,这个大背景我们其实很清楚,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个就是风光新能源发展非常快,尤其是现在很多风光基地都有配储的要求,10%—20%这样不等的一个比例。
第二个就是电网峰谷差调节的要求,现在新能源占比扩大之后,峰谷差特别大。所谓的压值曲线变的更加畸形,部分的电网峰谷差已经超过了30%,电网的调节能力也严重不足。我们就需要更多灵活性的调节资源,储能就是很重要的调节资源之一,有序的电能的存储和释放更利于我们电力系统移峰填谷和平移新能源冲击的波动,也有利于我们电网更加安全稳定的运行。所以说先进的储能技术是解决目前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实现我们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
这是新型储能技术鼓励引导的一些政策,从这几年来看,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其实颁布了很多政策,都是促进新能源储能的发展。我想说的是,其实从政策的指引过程可以看到,尤其是2017年之前其实很少有政策专门针对压缩空气储能这几个字眼出现在政策里边,从2017年之后压缩空气职能这个字眼也逐步凸显,尤其在新型储能领域已经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战略层面,这也是我们觉得非常自豪的一件事。因为十多年前我们做压缩空气储能的时候还很少有人关注,通过这十多年的发展,压缩空气储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
压缩空气储能其实它并不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话题,最早1870年在国外就有压缩空气储能出现,到1978年德国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投运,到去年5月份我们团队参建的首座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投运,已经发展还是时间相对比较长的。尤其在最近几年在国内商业市场也有一些比较好的发展。
主要的技术路线代表,主要是国外是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为主,在国内主要代表有清华团队、中科院团队以及目前很多行业的同仁都在开始相关的工作。这两个讲的是国外的两座电站,德国和美国的,这里我不再赘述,主要想讲的国外的技术路线是天然气补燃,如果去掉这个补燃,这个天然气的效率,变电的效率只有20%左右,这个效率相对比较低。我们想做的工作就是去掉天然气燃烧,要提高它的效率。
这个图讲的是不需要补燃的方式,目前国内外也有几种路线,第一个是高温、中温和低温的路线。我们团队所采用的就是中温技术为主,目前来说高温路线大于400度,国产很多设备、装备很难满足要求。
接下来介绍一下总体的思路,这个图其实在很多场合都出现过,包括我们发表的一些期刊论文上面。这是我们团队在十多年前提出的基于压缩热回馈的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先后进行了低温蓄热和中温蓄热技术的论证。从这个图可以看到,我们在压缩空气储能的研发建造过程中,包含几个关键的环节,第一个是压缩的部分,第二个是我们把压缩的高温和高压的气体如何分成热和空气势能进行存储,存在储气和蓄换热装置。第四部分就是我们要把这个电发出来,就有一个透平发电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包含几大环节,也是一个热电气、机械等学科交叉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全流程。
围绕这样的一个流程,我们可以看这张图,这也是我们总结的几个方面。其实在压缩空气储能整个研发和建设过程中,这张图其实就是为了我们以后做一些相关工作的一个总览。首先,整个压缩空气储能它必须要有一个全流程全环节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之下我们再开展几部分非常重要的典型的一些环节,比如说换热和蓄热的一些装备。在存储的方面,可能有地下的储气库或者是地面的钢管的一些储气,这是储气方面。在发电方面我们怎么应对宽压力变工况的变化,来使得发电的效率和发电的稳定性得到提升。在最后发电并网之后,还有一些并网稳定性和友好并网的一些工作,围绕这张图我们团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一些事,我简单从技术原理给大家做一些阐释。
接下来我讲一下做的一些工程应用,第一块儿就是回顾一下我们前几年做了几个典型的小型一些系统和实验电站,第一个是百千瓦级的压缩空气储能实验电站,这是2013年我们当时做成了。在当时是从零到一的原创性的工作,应该还是国际领先的。第二个是在青海做了一套光热复合式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当时的一个想法就是用光热来作为补热,增加热量和回收。另外在发电部分,我们采用了高速透平,结合电力电子装备来进行发电,实现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这是在去年5月投运的江苏金坛的电站,这也是我们清华团队和华能以及中盐集团联合建成的、目前来说是投产运营效果最好的,投产运营一年多的并网运行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直接接受江苏省网的调度,当时给他调度压缩空气储能编号是储能一号机,应该是国内第一个有调度编号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这是国内行业媒体对我们工作的一些报道。另外我们最近还在跟踪和开展了很多压缩空气储能相关的工作,其实可能大家如果看压缩空气储能相关的报道,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这两年,尤其是去年底到今年陆续的发布的一些项目线索大概好几百万的装机。
整体来看我们这十多年从事压缩空气储能,基本上是十年磨一剑,也引领了我们在压缩空气储能行业发展。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到,我们经过理论、技术、实践到原创、系统的开发、商业电站的投运,以及我们目前在内蒙、江苏、青海、江西、湖南等地已经同步立项或者是即将建设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已经跟踪的线索已经有150万千瓦左右。通过多年的技术攻关也不断的想提高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效率,降低电站的成本。
感谢各位专家,也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推动压缩空气储能行业的健康发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