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氢储能>运行维护 返回

今年郑州市将建成加氢站八十座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郑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5-3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5日,记者从郑州市工信局了解到,2023年,根据国家示范应用目标任务,郑州城市群要推广燃料电池汽车855辆、建设加氢站19座,其中郑州市要推广车辆690辆、建设加氢站12座。今年,郑州市将推广车辆800辆、力争1000辆,建成加氢站80座,引入和培育企业10家左右,力争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

财政大力支持加氢站建设

去年,按照国家示范应用目标任务,郑州城市群要推广燃料电池汽车650辆、建设加氢站12座。郑州城市群省内6市推广车辆675辆、建设加氢站21座,超额完成任务。

郑州市创新推广模式,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在多场景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车辆涵盖公交、环卫、渣土、水泥搅拌、冷链物流、重型牵引等系列车型。

其中,采取专项发债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采用竞争性磋商方式缩短采购时长,推广公交车100辆;采取政府协调区属企业采购环卫车27辆;采取主管部门协调行业企业采购渣土自卸车210辆;动员物流企业采购冷链物流车100辆;支持企业联合成立平台开展租赁业务,推广水泥搅拌车43辆、牵引车61辆。

积极推进加氢站建设。创新方式破除政策障碍,允许在非商业用地建设加氢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专家评审、先建后批”的方式缩短审批时间,允许改扩建加氢站可占用公共设施用地。郑州市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协调部署加氢站建设工作;积极动员16家企业在郑州市投资建设加氢站;制定加氢站建设和氢气奖补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印发实施《郑州市汽车加氢站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加氢站规划、审批、建设、管理、运营等。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初步形成

郑州市梳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制定招商图谱,大力开展项目招商活动,已签约重塑科技、亿华通、中广核等项目,投资覆盖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制氢、加氢站建设运营、储氢瓶、氢能装备、车辆示范等。同时,加快推进其他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了拥有整车、燃料电池、零部件、加氢装备等领域优势企业的产业链。

整车方面,宇通研制了燃料电池客车和卡车系列化产品,30多个车型批量生产,研制的“长续航高环境适应性燃料电池公交车”被评为国家重点科技成果。2022年,宇通实现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为855辆、825辆。

燃料电池方面,重塑科技的燃料电池系统工厂即将投产;亿华通、江苏氢能等项目正在建设。郑州重塑联合韵量科技等企业,正在推进在郑建设氢能装备产业集群。

氢能产业方面,正星科技在加氢机等领域行业领先;森思达积极布局建设加氢站,拟建氢能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康普锐斯将投资生产加氢装备。

力争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

2023年,根据国家示范应用目标任务,郑州城市群要推广车辆855辆、建设加氢站19座,其中郑州市要推广车辆690辆、建设加氢站12座。郑州市力争推广车辆800辆以上、规划建设加氢站80座,引入和培育企业10家左右,力争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

车辆推广方面,郑州市将分类别扩大在公交车、物流车、渣土车、水泥罐车、重型牵引车、环卫车等氢能源适用场景应用规模。

加氢站建设方面,围绕郑州市建成80座加氢站目标,全面推进加氢站建设,实现区域全覆盖。目前有30座加氢站已完成选址和图纸设计,准备近期开展专家评审。

郑州市将引入和培育产业链相关企业10家左右,力争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

具体举措包括:做大做强整车企业。郑州市示范车辆全部采用本地产品,协调省内示范车辆全部采用本地产整车,支持宇通占领省内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力争培育成燃料电池卡车龙头。

培育燃料电池零部件。加快推进燃料电池项目建设,支持重塑、亿华通等在郑州市加大投资、做大做强,实现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将郑州建成企业在国内布局的首要生产基地。

培育氢能装备企业。支持正星科技等企业扩大市场规模,鼓励现有阀门、原材料等相关企业研发生产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产品。

发展氢能上下游产业。探索氢气制取,培育发展集光伏(风力)发电、电解制氢、管网输氢、加氢、车辆运营为一体的综合项目,支持中广核设立氢能产业应用基金,投资氢能全产业示范项目;支持森思达国家级氢能源产业示范区项目,推动与东方电气合作,在郑州市开展制氢、加氢装备生产,加氢站建设等业务。

记者了解到,郑州市将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积极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招商,加强与重塑科技等已落地企业合作,引进下属核心零部件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围绕电池系统、电堆、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泵、储氢系统重点企业开展招商;引进培育制氢、储氢、加氢等氢能产业链企业。

分享到:

关键字:加氢站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