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数智化储能系统>构网型储能 返回

先发制人 决胜储能数智化黄金赛道

作者:李海楠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23-06-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特斯拉CEO马斯克“来华44小时”聚焦了全球资本市场目光。除推动自动驾驶入华之外,马斯克来华意图下一盘储能大棋局引起猜测:身披新能源车企外衣的特斯拉,或将依托其与中国市场的紧密关系,推动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型,而这正和中国的发展目标同频共振。6月2日正式印发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描绘了中国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助力“源网荷储”智慧融合发展的未来前景,储能多应用场景、多技术路线、规模化发展要求赫然在列。这让外界对未来中国谋局的储能数智化越发充满期待。

数智新风向

6月1日,特斯拉CEO马斯克结束44小时闪电访华行程,继续为“第一座海外储能超级工厂落户上海”铺路,着实为市场引爆储能概念“添柴加薪”。6月2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其间对储能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安排部署高度吸睛。

两件高度影响能源市场关注热度的大事件在时间上不谋而合,不免引来市场一番猜测:中国在谋局未来储能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上,展现出了先发制人,决胜储能新黄金赛道的坚定决心。

数字技术赋能“新能源+储能”应用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在数字技术加速创新并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背景下,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亚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须强化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的结合,持续挖掘包括储能技术在内的电力场景应用技术潜力。一方面可以大力提升用电效能,另一方面也将带来巨大节能效果。

李亚栋认为,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特别是有独立住房条件的家庭,可采用“新能源+储能”的节能发展方式。

实际上,国家层面已然铺就了布局“新能源+储能”的政策路径。

国家能源局3月底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推进包括“新能源及储能并网”在内的多项应用场景组织示范工程承担系统性数字化、智能化试点任务,并重申鼓励“深入探索、先行先试”。

如今,《蓝皮书》精确提出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尽显“统筹谋划、科学部署、有序推进”之要义。我国在构建未来能源发展格局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上正在彰显“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发展策略。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须补齐储能智慧化“短板”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也为全球电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蓝皮书》的发布标志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全面启动和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此间,智慧融合则被赋予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保障”重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储能智慧化方面要加快补“短板”,以适应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有关要求。

“储能,就是把太阳能等一切可利用能源,尤其是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收集储存起来,按照需求将用不掉的能源储存起来等到需要使用时再行使用。”周宏春介绍,储能的“短板”,存在于使用时间短和使用规模小等方面,从而带来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周宏春认为,这也是储能产业发展需要破解的问题。而储能的智慧化发展,既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也能减少能源的浪费。“实现这样的有机衔接需要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模型调节和配置来实现。”他强调,简单地说,就是把供应和需求有机衔接起来,达到能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标。

构储能行业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受期待

如同数年前特斯拉电动汽车入华搭上中国力促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政策快车,如今,储能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如何探索商业模式也备受市场关注。

“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加快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当前,全球正致力于新开辟一条储能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黄金赛道。有观点认为,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储能行业蓄势待发,从而寄予“2023年储能行业爆发元年”的期待。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池储能技术的推广和商用,以及包括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结合应用,可能是实现未来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重要手段。他呼吁,政策层面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营造出有利于储能行业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

在林伯强看来,在商业模式方面,储能行业的盈利模式可以探索在电力辅助服务以及输配电等领域的增长潜力。从现实应用需求看,这部分存在巨大的需求正待满足。

周宏春认为,储能超级工厂,可以理解为电池储量(容量)巨大的生产工厂,能够解决储能规模不够大的问题。换句话说,即使储量足够大(包括电池容量大、生产电池数量多等),也还需要智慧能源的配套,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有机衔接,否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或储能成本居高不下。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系统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