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氢储能>燃料电池 返回

产业集群涌现,应用领域拓宽—— 多地竞逐氢能赛道

作者:张建军 王金虎 李治国 周琳 王轶辰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3-06-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能源加速变革、“双碳”目标背景下,清洁低碳的氢能发展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抢占氢能发展赛道,一批产业集群加速涌现,应用领域不断延展。

专家表示,各地要加强协同发展,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因地制宜拓展应用场景,推进产业提质升级。

地方规划密集出台

近日,《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发布,提出将加快培育从氢气制备、储运、燃料电池电堆到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多渠道增加氢气供给能力,适度超前建设氢气储运加基础设施,利用低温氢燃料电池产业先发优势,打造万亿元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去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大多数省份都将氢能写入当地“十四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围绕建设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目标,在《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中明确了“构筑两大高地、布局两大集群、培育壮大鲁氢经济带(青岛-潍坊-淄博-济南-聊城-济宁)”的发展布局。

氢动力公交车已经在上海嘉定、奉贤、金山、临港4个区域的公路上飞驰;上海最大的70兆帕供氢能力加氢站日前完成结构封顶,预计今年下半年竣工……去年5月,上海正式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3年内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天津市积极完善新能源产业链条,目前已初步形成氢气制取、储运、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及示范应用产业链布局。

应用场景日渐丰富

示范应用方面,我国开展了氢能典型场景示范应用,初步打通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

广东是国内发展氢能产业的大省,已汇集氢能企业超400家,产业产值超100亿元,企业涵盖氢能全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显著,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加氢站是连接氢能产业上下游的中间环节,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山东制定出台标准,全面规范加氢站建设,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建成加氢站30座。山东高速服务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梅俊峰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高速集团在青银高速规划布局6座加氢站,在济青中线规划布局2座‘油气氢’综合站,力争打造全国氢能应用领域标杆工程”。

5月20日,天津港集团发布自主研发制造的全球首台氢电混合动力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通过氢燃料发动机进一步增加续航,该机器人运行时长可达13小时,较纯电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提升25%以上。

目前,上海在制氢、储氢和商用等方面已形成了产业集群,并持续探索创新氢能应用场景。

加快突破技术制约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成本较高、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等挑战。

佛山市氢能产业协会会长林俊峰表示,佛山在氢能下游应用较为成功,但仍存在制氢、运氢成本较高的问题。

“应加大科研和金融投入,降低成本,促进大规模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尹海涛表示,应加大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和分布式氢能利用商业模式突破。

“氢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上表示,要完善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建设,为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项目建设、管理提供基础,同时也为规模化应用做好准备,支撑产业高效快速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氢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