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科普 | 清洁低碳的电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亮报 科普 | 清洁低碳的电 发布时间:2023-06-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发电是电力产生的源头。不同的发电方式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有着不同的定位。

  煤电对保障我国电力供应发挥着“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为实现“双碳”目标,新能源逐步成为绿色电力供应的主力军,为系统提供可靠电力支撑。

  火力发电

  火力发电是最早得到实际应用的发电方式。在世界电源构成中,火力发电历来占有较高的比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作为煤炭大国,煤电对保障我国电力供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火力发电机单机容量经历了从小到大的漫长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以来,单机容量以600兆瓦(超临界、超超临界)和1000兆瓦(超超临界)级为主。
图片

  火电厂示意图

  火力发电的蒸汽参数随单机容量的发展不断提高,对火力发电厂烟气中的烟尘、二氧化疏、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物治理措施不断加强。

  中国积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

图片

  火力发电原理能量转换流程图

  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认为是能够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减少关键领域碳排放的有效技术手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煤电+CCUS”是推动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

  2021年,全球CCUS项目增长势头强劲,世界范围内CCUS项目捕集能力从2020年年底的7500万吨/年上升到2021年9月的11100万吨/年,增长了48%。

  6月2日,亚洲最大火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每年可捕集50万吨二氧化碳,所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将广泛应用于工业、食品业等领域,实现资源再利用。泰州电厂CCUS项目二氧化碳捕集率超90%,产出干基二氧化碳纯度超99%,具备环保价值和商业示范意义。

  水力发电

  水电具有无污染、运行成本低、便于电力调峰等特点,一些大中型水电站除作为水利枢纽工程,还具有防洪、减灾、供水、航运、灌溉等功能,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是水能资源大国,水电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图片

  水电站示意图

  2022年12月,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该水电站左右岸各装有8台全球最大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水电站建成投产后,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连珠成串”、联合调度,形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这条走廊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西电东送”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

  核能发电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加速重塑,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多个国家调整核能政策,将发展核能纳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我国明确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图片

  核能发电流程图。

  2023年4月,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蓝皮书显示,预计2030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在世界核电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图片

  我国在稳步推进核电建设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也显著增强。蓝皮书显示,“华龙一号”机组陆续投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二代向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全面跨越,同时,高温气冷堆、小型堆、聚变堆等一批代表着当今先进水平的核能工程也取得重大进展。

  新能源发电

  新能源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2023年以来,中国持续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重大水电项目和抽水蓄能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图片

  今年以来,中国持续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截至目前,第一批9705万千瓦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项目并网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力争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并网投产,第二批基地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第三批基地项目清单近期已正式印发实施。

  为更好支持绿色能源发展,我国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在积极推进大型基地建设的同时,组织开展“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

  2023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结合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新能源基地建设,尽快落地一批光热发电项目。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并网发电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共9个,总容量55万千瓦。

  在新能源装备技术方面,我国单机容量16兆瓦全系列风电机组成功下线,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创造26.8%的世界纪录。


分享到:

关键字:绿色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