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电网角度:用户侧能源管理可实现就地消纳,缓解电网压力。
我国电力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22年有15个省份存在电力缺口。此外,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对电网稳定性造成考验。工商业用户合理配置储能可提供就地消纳能力。
企业角度:保证电力供应为首要任务,经济性提升加强配储意愿。
1)企业用电刚需:工商业用电需求居高不下,22年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4.8%。22年以来,多省发布限电文件,催生企业用电焦虑,而安装工商业光伏配储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的重要手段。
2)工商业储能经济性凸显:受到“分时电价”、“电力市场化”等政策驱动,工商业电价中枢持续上涨,峰谷电价持续拉大,经济性凸显。以浙江3MW/6.88MWh储能系统项目为例,在峰谷电价差0.93元/KWh情况下,IRR可达16.45%,预计工商业用户5年可以收回投资,具备经济性。
政策层面:输配电价监管制度持续优化,用户侧商业模式理顺。2023年5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下发,《通知》中规定了输配电价监管制度,其中“准许成本+合理收益”核定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将实现有效的网售分开、售电侧竞争和需求侧响应。同时,《通知》详细规定工商业用户电价的构成,容量电价与电网辅助服务费成本单独披露,有利于推动用户侧的商业模式发展。
电力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多个省份存在电力缺口
我国电力资源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平衡。我国东、中、西部呈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电力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区域电力供需矛盾:我国南方经济发达,电力需求量相对较大,而北方地区电力供应相对不足,导致南北电力供需矛盾。
2)地区电力负荷不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电力需求量相对较大,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电力需求量相对较小,导致地区电力负荷不均。
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电网稳定性面临考验
工商业用电需求居高不下,“限电”政策引发用电焦虑
中国工业用电总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需求仍占主要位置。2016-2021年中国工业用电量的复合增速为6%,保持稳定增长。从2022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情况来看,第二产业用电量570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其中全国工业用电量为560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根据2022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分产业情况来看,第二产业用电量占比66%,其中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4.8%,占据主要份额。
“有序限电”政策催生工商业用户对备用电源的需求。“有序用电”指通过间歇或按时供电的方式,临时减少客户用电负荷的措施。2022年以来,多省发布限电文件,在有序用电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工商业企业承压,相关政策或引发工商业用户更多关注。
安装工商业光伏配储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的重要手段。在能源结构转型的驱动下,停产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更有意愿寻求备用电源以避免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而工商业光伏配置储能有望成为国内企业实现紧急备电、维持正常经营、降低能源支出的重要手段。
工商业电价中枢持续上涨,峰谷电价持续拉大
峰谷电价差高的地区项目具备经济性,预计5年内收回成本
经济性测算:根据我们测算,3MW/6.88MWh储能系统项目,在峰谷电价差0.93元/KWh,一年运行660次,项目寿命期为11年的情况下,IRR可达16.45%,预计5年可以收回投资,具备经济性。
政策层面:多项政策催化,输配电价改革完善市场机制第三监管周期输配电价发布,监管制度持续优化。多项政策推动辅助服务市场发展,工商业储能盈利模式逐渐明确。2022年7月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在南方区域落地,有助于明确辅助服务市场的品种并完善补偿机制。
《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也提出加快推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包括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专项工作机制、电力辅助服务价格办法等。未来辅助服务将成为电力市场交易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业储能可以通过在电力市场上提供辅助服务作为新的盈利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