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把握换道超车窗口期 核心技术要自强

作者:施芸芸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3-07-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市场规模全球第一,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产品与技术也拥有了长足进步。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不够深入和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尚显不足等问题。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促进汽车产业链条上下贯通、协同创新与区域合作,推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6月29日,2023国际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大会(CIEV)正式开幕。来自整车及头部零部件企业、行业机构、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汽车供应链协同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全球主要汽车强国都在加强战略谋划,大力推动智能化、网联化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我国更要抓住世界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这一历史机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表示,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向上是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希望能打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智能新能源汽车,做大做强汽车这一支柱产业,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成绩斐然 产业链正加速重构

世界和中国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提挡换速的关键时期。

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副部长许光洪给予了高度评价:“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抓住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等技术的变革迭代交叉融合,发挥我国规模化市场优势和产业、财税、科技、信贷‘组合拳’政策优势,开辟了汽车工业发展的新赛道,成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典范。”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市场渗透率更是达到25.6%,提前3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设定的2025年市场占有率达到20%的目标;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2022年,我国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L2级乘用车新车渗透率达到34.5%,我国已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超过15000公里,全国17个测试示范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7个国家车联网示范区完成了7000多公里道路智能化升级改造,装配路侧网联设备7000余台/套。

在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新的机遇与挑战也正在来临。“我国有巨大的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持续向上,在市场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汽车产业链正在加速重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供应采购部副总经理宁雪松指出,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产品与技术朝着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驾乘体验化、安全健康化、节能降耗化的趋势发展,而产业与商业模式则朝着绿色低碳化、数字化、共享化、生态化、产业链集聚化趋势发展,我们要紧抓发展新机遇,打造供应链发展的新生态。

“三电”、芯片、操作系统三大核心技术仍薄弱

正如付于武所言,聚焦在“新四化”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全行业都必须深刻认识到,要全面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尤其是“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在“三电”技术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提出,随着计算机控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整车功率器件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功率器件作为整个电驱动系统里最核心关键的器件,技术水平提升对整个系统未来技术水平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在芯片领域,长安汽车采购中心总经理闵龙坦言,当前产业里芯片种类太多,且面临着部分零部件没有国产芯片或国产化芯片不具备竞争力等问题,长安正计划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努力实现芯片国产化;在系统和软件层面,博世智能网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易特驰中国首席技术官郑心航直言,当前国内车企直面的主要挑战来自于效率不高、安全性不足以及难以搭建较大开发者生态圈三个方面。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这不仅体现在‘三电’方面,其他核心零部件也存在‘卡脖子’问题。”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总裁吴保军表示,车企只有注重自主研发,做到能够自己掌控发展方向与动力,并在面对多变竞争市场时有能力调整战略目标,才能拥有信心和底气来迎接市场的挑战。付于武也指出,一定要在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上加大研发力度,同时要顺应软硬件协同发展的时代趋势,把握换道超车的窗口期,努力实现汽车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以技术创新引领自身发展和行业变革。

加强整零协作 加深跨界融合

为更好抢占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高地,准确认识供应链的重要性,加强全产业链的协作同样重要。“过去几年,我们对汽车供应链于整车的重要性,以及制造业强弱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终身名誉主席,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特别顾问,清华大学教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表示,汽车产业想要做强,供应链一定要给力,整车和供应链之间唇齿相依、互相依托。

“以汽车芯片为例,目前汽车供应链还存在协作不足、数字化能力弱、质量成本和周期之间存在矛盾等问题。”在大会同期召开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供应链创新分会筹备会议上,宁雪松建议,可以从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研究汽车供应链领域共性课题以及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三方面着手,共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汽车供应链创新生态体系。

闵龙则提出,一方面,行业要聚焦汽车芯片、工业软件等行业共性问题及“卡脖子”技术方面进行研究创新,解决汽车供应链难点、堵点等问题;另一方面,可通过共性研究,申报国家课题获得政策支持,打造中国的世界级的零部件企业,构建安全稳定优良的汽车供应链体系。此外,推行绿色汽车供应链建设,抢抓双碳背景下的技术创新机遇也势在必行。

“随着深层次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赋能融合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不仅继续拓展汽车工业版图,还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消费观念,其广阔的市场前景难以估量。”许光洪希望,我国科技界、产业界、企业家和地方政府应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抢占制高点,打造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生态,共同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