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际新闻 返回

德国海上风电“零补贴”招标引担忧 欧洲业界呼吁加强监管、确保安全

作者:李丽旻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3-07-1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德国联邦电网机构公布了7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招标最新情况,在公开招标的四大海上风电待开发区域内多家投标企业选择“零补贴”投标,延续了此前丹麦、荷兰等欧洲国家海上风电市场发展趋势。为应对能源供应危机、达成气候目标,德国已公布庞大的海上风电装机发展目标,但在业界看来,为争夺海上风电开发资源,海上风电开发商在价格层面高度竞争很可能不利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招标

  据悉,德国政府在今年2月开启此轮海上风电招标活动,开放的区域集中在欧洲北海以及波罗的海。时至今年6月1日,该轮投标活动已全部截止,从德国联邦电网机构发布的信息来看,对于开放的四大待开发区域均有多家海上风电开发商给出“零补贴”投标。

  根据德国现行海上风电项目招标流程,如果多个海上风电开发商都提出“零补贴”投标,项目招标将进入“动态招标”流程,对海上风电资源“出价意愿最高”的企业将最终中标。这也意味着海上风电开发商需要向政府支付一定款项以获得开发资格,也就是业界认为的“负补贴”招标。

  据了解,这轮海上风电项目招标是德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时也是德国首次直接对未进行前期资源勘探调查的海上区域进行招标。据行业分析机构标普全球普氏测算,按照最近德国以及北海地区其他海上风电项目开发成本计算,此轮海上风电项目投资总额可能高达200亿欧元,较以往海上风电项目成本有所提高。

业界对“零补贴”态度分裂

  据了解,德国去年公布了最新海上风电发展目标,提出到2030年要完成至少3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据标普全球普氏统计,目前德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略超过800万千瓦,在建装机量为300万千瓦,根据发展目标,德国需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海上风电装机量。在德国联邦电网机构主席克劳斯·穆勒看来,此轮海上风电招标将是德国完成既定海上风电开发目标的重要一步。

  然而,此轮投标过程中多次出现的“零补贴”投标却引发业界争议。一方面,有业内人士认为“零补贴”项目的出现是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有助于行业快速降本、发展扩张。克劳斯·穆勒指出:“海上风电企业选择‘零补贴’投标,意味着海上风电已经具备经济性,海上风电开发商将不需要任何补贴来实现扩张。这一招标结果对德国能源转型将起到积极作用。”

  但另一方面,也有多家企业及行业机构认为,“零补贴”模式的兴起可能会导致企业竞争加剧,不利于海上风电行业整体健康有序发展。欧洲风能行业协会WindEurope曾发表评论称,“零补贴”拍卖会让风电开发商不得不仅依靠市场电价来获得收益,此举很可能削弱海上风电的盈利前景,导致海上风电项目前期融资成本上涨,不利于行业发展。

多方呼吁加强监管保安全

  实际上,德国并不是最早开启海上风电“零补贴”甚至“负补贴”的欧洲国家,早在2018年,荷兰就出现首个“零补贴”海上风电项目;2021年底,丹麦出现了全球首例“负补贴”海上风电项目案例。

  面对这一现状,欧洲多家能源开发商呼吁,欧洲国家政府应及时对海上风电项目招标政策做出调整,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路透社援引欧洲最大海上风电开发商沃旭首席执行官麦斯·尼珀的话称:“德国政府制定的海上风电招标办法并不是最合适的。企业付出的高额成本很可能会体现在电价上,从而让居民承担更高电价。同时,当前的招标机制可能会让经验不足或金融行为不端的投标商利用高额付款获得项目开发权,进而给整个行业带来风险。”

  欧洲能源开发商SSE也在近期发布最新报告,呼吁欧洲各国政府在招标过程中提高“非价格因素”比重。SSE可再生能源公司事务总监亚历山德拉·马龙认为,虽然选择最低价格投标短期内会推动海上风电项目成本下降,但这一标准可能会让开发商、项目出现损失,从而损失长期社会效益,不利于实现工业战略、改善环境和促进创新的目标。“为此,各国政府应在更广泛基础上选择项目和开发商,助力社会长期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仅仅比拼价格和出资。”

  另外,也有分析师认为,多年以来,项目招标竞争配置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海上风电发展,但依靠低价抢占资源,可能会导致企业在项目后期建设、并网过程中压低成本,造成一定的安全风险。对此,分析师建议,即使海上风电开发资源可能愈加稀缺,但应从材料、技术、工程技术等全产业链环节配合发展,警惕容量竞赛。

分享到:

关键字:风电招标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