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双碳与新型能源系统 返回

发展中国家呼吁公正转型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石化报 发布时间:2023-08-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据美国油价网报道,一些发展中国家已明确表示,如果没有发达经济体的帮助,他们将无法实现绿色转型。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等国际组织一再强调,发达国家需要为世界上较贫穷的国家提供更多资金,用于扩大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目标的实现。然而,很多发达国家未能兑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的承诺。

不公正的能源转型:发达国家持续依赖化石燃料,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在发展和转型之间做选择

18世纪和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内,欧洲和北美一直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直到近几十年,科学家才充分认识到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对全球气候的负面影响,并呼吁各国减少碳排放。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展较慢,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少。现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开始呼吁绿色转型,同时希望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能跟上绿色转型的步伐,却忽略了发展中国家需要先通过发展工业和化石燃料产业来实现经济现代化。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称,发展中国家获取能源的途径本来就较为有限,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却被要求将低碳转型置于经济增长之上,即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之间做出选择。

美国环保组织清洁空气工作组(CATF)非洲能源和气候创新项目负责人莉莉·奥达诺说:“欧洲曾经主张不再为发展中国家的化石燃料项目提供资金,然而为了满足自身的能源需求,欧洲却开始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化石燃料。”发达国家绿色行动的虚伪性反映了能源转型的不公正,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经济体把重点放在脱碳而不是经济发展上,这意味着发展中经济体可能需要放弃工业化发展的机会,但是富裕国家持续依赖化石燃料才是全球碳排放增加的根源。

呼吁气候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希望改革国际金融体系,获得更多融资推动绿色转型

目前,高收入国家约81%的绿色投资由私营部门提供资金,而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占比仅为14%。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超过13205美元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

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无力为新建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公共资金。今年6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上,发展中国家呼吁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通过债务减免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数万亿美元的资金。峰会还呼吁设置海洋贸易税、金融交易税、机票税等国际税种,用于资助气候行动,不过各国未能就此达成共识,缔结新全球融资契约还停留在规划阶段。

目前,全球至少有52个国家陷入了债务困境,同时还面临着全球最严重的气候紧急情况。世界银行将允许遭受气候灾害的国家暂停偿还贷款债务,但仅限于新贷款。英国计划对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12个国家的现有贷款采取同样的“暂停还款”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计划为低收入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等值的特别提款权(SDR),资金将来自法国、日本和英国等国。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强调,如果没有发达经济体的帮助,发展中国家将无法实现净零排放,也无法支持全球绿色转型。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表示:“如果世界希望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靠自己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这是不现实的。发达国家必须明白,转型需要时间和投资,发达国家必须发挥他们的作用。过于激进的气候目标将以牺牲我们的教育、健康和发展为代价。”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计,马来西亚需要将可再生能源投资翻一番,至少达到3750亿美元,才有望实现2050年的净零排放目标。

印度总理莫迪一再呼吁全球最富有的国家提供更多支持,帮助印度实现绿色转型。印度拥有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庞大的人口和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但该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发可再生能源潜力,资金严重不足阻碍了该国绿色转型。2021年,莫迪曾呼吁发达国家应将至少1%的GDP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项目。

在碳排放问题上,经历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已做好准备,但似乎低收入国家还没有做好准备。一些较贫穷的国家不得不在发展经济和为绿色转型提供资金之间做出选择,而较富裕的经济体几乎没有为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提供资金支持。除非发达国家采取更多实际行动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否则更加公正的、全球性的绿色转型不太可能实现。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转型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