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多晶硅企业在产业寒冬中上演“生死两重天”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4-07-3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尽管已进入盛夏,但中国的多晶硅产业依然在寒冬中蛰伏。目前每吨16.5万元的售价虽然比前两年有所反弹,但仅相当于2008年高峰期的二十分之一。但在产业寒冬中,不同的多晶硅企业却上演“生死两重天”的强烈反差。

在风景如画的四川乐山峨眉山市,被誉为我国“多晶硅鼻祖”的东方电气集团峨眉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已是人去楼空。厂区内长满杂草,生产装置与大门上的封条一起在日晒雨淋中发黄、生锈。

在相邻的高新区,曾在2001年建成投产我国第一条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的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四下无人,厂区一度出租给当地另一家企业。

就在不久前,这两家停产长达2年多的“老字号”多晶硅国有企业,正式向当地法院递交了破产申请,曾经的辉煌轰然倒塌。

位于乐山市五通桥区的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是家2008年才投产的民营企业,其生产却如同室外的温度一般火热:4000吨的产能开足了马力,员工的车辆将办公区院子停得满满当当。

作为四川通威集团控股的子公司,永祥股份是通威布局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重要一环。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看来,掌握光伏产业上游多晶硅先进技术,进军太阳能电池,不断降低成本,最终结合通威所掌控的1500万亩有阳光的养殖水面,建立“渔光结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绿色农业和新能源的融合发展,这是刘汉元心中的“能源革命”。

“这决定了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在多晶硅上赚‘快钱’。”永祥股份董事长冯德志说,“公司大股东8年内投入了9亿元左右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即使多晶硅跌破每吨12万元,企业开工不足三成的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停下脚步。就我所知,国内同行业中,几乎没有哪家民企这么做。”

“现在的情况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有点类似。”五通桥区区委书记梁杰鸿说,“在困境中坚持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企业,都在后来的经济复苏中抓住了机会。永祥也正是将每公斤多晶硅的耗电量从300度大幅降到了75度,这才在市场反弹中生存发展。”

永祥今年将投资6亿多元对现有生产线全面升级改造,完成之后每吨多晶硅成本可降到10万元上下。“永祥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可以与国际同行们‘掰一掰腕子’了。”冯德志信心满满。

2008年前后,全国红红火火的80多家多晶硅企业,算上永祥在内,如今还能正常运行的只剩十余家。作为我国产业链条最为齐全的多晶硅基地,乐山这三家企业的生与死,或许正在折射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困境与希望。

分享到:

关键字:多晶硅企业 光伏 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