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期,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电力市场报告》。报告显示,全球多地批发市场的电力价格仍居高不下,部分地区负价频发,价格波动明显。
自2022年第三季度,能源类大宗商品的市场供需紧张情况有所缓解,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价格从历史高位开始下降,全球各地的电力批发价格也有所下降。但与2021年前的电价相比,目前全球多地电力市场的批发电价仍然较高。
整体来看,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批发电价仍居全球高位。到2023年上半年,欧洲地区的平均电价有所回落,约为100欧元/兆瓦时,接近2021年的平均水平。但对比2019年的平均电价(约40欧元/兆瓦时)仍高出一倍以上。
另外,近年来全球多个可再生能源占比高的电力市场,负价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
2019—2022年,美国加州的可再生能源在发电总量中的占比为30%—40%,负价小时数约占总发电小时数的1%。随着南澳大利亚市场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2022年该地区批发电力市场的负价小时数已占总发电小时数的20%。日本电力交易所并未设置负价机制,但随着光伏的迅猛发展,零价小时数也大幅增加。
在欧洲,负价小时数也呈增长趋势。2023年上半年,德国和荷兰等国的负价小时数较2022年翻了一番。IEA指出,由于欧洲部分地区某些时段的光伏出力水平大增,加之电力需求减少,导致批发市场出现负价。
负价频发也迫使欧洲电力交易所修改交易规则。根据规则,当出清电价低于-150欧元/兆瓦时或高于2400欧元/兆瓦时,市场运营商必须重新拍卖。为避免重复竞价,欧洲的电力市场运营商已决定从6月16日起,将日前市场的负价阈值从-150欧元/兆瓦时降至-500欧元/兆瓦时。
负价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电力市场供过于求。风电、光伏及水电等发电量超过需求且无法储存时,价格就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发电商可能会报出负价,来激励用户多用电,避免系统过载,以实现系统成本的降低。如果电力系统互联互济能力不足,电力出口受限,负价的频次也会增加。此外,大型且灵活性不足的发电厂(如煤电、核电机组)为了不停机,也会在新能源大发时段报出负价。
IEA指出,负电价意味着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一方面,传统的发电资源不够灵活,储能等灵活性资源容量不足;另一方面,需求侧对市场的电价信号相对不敏感,参与优化调度的能力和动力不足。
但同时,负电价也可以作为价格信号,激励发电商投资更多的灵活性资源。以德国为例,2017年以来,德国多家煤电厂实施了火电灵活性改造,这是因为在负电价频发的情况下,煤电厂完成灵活性改造后可以在电力市场提供灵活性服务,获得更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