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技术>长时储能技术 返回

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展现“科技范儿”

作者:崔振波 来源:辽宁日报 发布时间:2023-08-1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8月15日,位于大山深处的清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车来人往,施工人员全力以赴投入首台机组年底投产发电的攻坚战。“前不久,电站1号输水系统进行首次充水排水试验,对施工质量进行了全面综合性检查,标志着电站施工进入新阶段。”清原电站EPC总承包部技术质量工艺部主任田政说。

  清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是国家“十三五”重点能源工程、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项目。自项目开工以来,清原电站将技术创新与运用贯穿建设全过程,解决了一系列建设难题,保障了各工程节点按期完成。目前,项目已获得38项专利,被授予全国水电建设系统“智慧化工地”称号。

  清原电站的输水系统建在大山体内,地下厂房规模大,洞室交叉纵横,加上区域地质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很大。施工方采用三维仿真、地应力反演、有限元计算分析等信息化手段以及动态调整支护方案,保证了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和支护合理。

  压力钢管全自动制作和焊接智能化检测控制系统的应用,也是电站建设中的一大亮点。清原电站压力钢管厂在800兆帕级压力钢管制作焊接过程中,使用焊接智能化监测控制系统,实时采集焊接参数并记录,监测焊接情况,实现焊接过程质量可追溯。同时,实现了压力钢管制作设备数字化、自动化的智能化操作,在水电行业首次成功采用双丝埋弧自动焊接技术,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质量。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让电站建得更快,还让电站建得更牢、用得更久。抽水蓄能电站的一般使用年限为70年,清原电站设计使用期为140年,运用先进的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了对人、机、物的全方位实时管控。电站在建设中借助北斗卫星的“云端”科技支撑,建立了数字化大坝实时监控等监控系统,使用无人驾驶振动碾技术,对选料、运输、洒水、卸料、碾压、质量验收等进行数字化、精细化监管。

  充满科技力量的“无影手”让“智能大坝”建设更加牢固、管理更加精准。现有国内抽水蓄能电站使用的水泵水轮机组大多是9个叶片,而清原电站创新采用11个叶片的机组。加上两个叶片后,水轮发电机组运行更稳、效率更高、噪声更小,促进了整个发电机组内部的更新换代。

  目前,清原电站一期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8.84亿元,占总投资的63.14%。预计到2023年年底,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2025年3月,6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二期项目被纳入国家、省抽水蓄能专项规划和“十四五”开工计划,预计2024年完成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批复。建成后,清原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将达300万千瓦。

分享到:

关键字:抽水蓄能电站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