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公共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公共充电桩“乡乡全覆盖”,城市五分钟、城乡半小时充电圈……这张蓝图,浙江已经画好!
8月17日,浙江省完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下乡行动动员部署会在杭州召开,全面发力打造全省域畅行无忧、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全场景丰富多彩的新能源汽车下乡“浙江模式”。这也意味着,浙江新能源汽车下乡的步伐,将开启加速度模式。
根据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浙江省完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下乡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未来几年的目标与举措也已然清晰。一起来看看!
到2025年的目标:
浙江省累计建成充电桩230万个以上、乡村不少于90万个,其中建成公共充电桩12万个、乡村不少于2万个,满足40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100万辆以上,建成新能源汽车维保服务网点超500家。
科学编制充电基础设施规划:
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紧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及乡村建设、村庄布局等专项规划。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从城市“两区”(居住区、办公区)、“三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逐步向城区边缘、县城、乡村延伸。
实现公共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公共充电桩“乡乡全覆盖”,形成城市五分钟、城乡半小时充电圈。
补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将乡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在大型村镇、集中安置区、旅游重点村镇等重点区域和商业建筑、交通枢纽场站等重点区块规划建设。
老旧小区固定车位充电设施愿装尽装,独户居民充电设施接电愿接尽接,新建居住区固定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
推进公路沿线充电设施建设:
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实现全覆盖,有条件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建设数量达到小客车车位数量的20%。
实现车—桩—网跨界融合发展:
鼓励生产企业将智能有序充电、储能接口纳入充电设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功能范围,加快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光储充协同控制技术等研发应用。增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智能聚合响应能力,推动与电信网、交通网、电力网、车联网能量互通、信息互联,实现车网互动调节和源网荷、光储充一体化发展。在新能源丰富和山区、海岛等电网薄弱地区率先选择一批县、乡镇和项目开展建设,形成引领效应。
探索企业“联合下沉”服务:
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布局县域销售服务网点,并向周边乡村辐射延伸。充分发挥浙江全产业链优势,鼓励厂商、销售商、维修服务商联合组建下乡服务联盟,建设一批集多品牌汽车销售、维修保养、充换电等功能和业态多元的新能源汽车共享服务中心(网点)。
强化“最后一公里”应急抢修服务:
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引导燃油车维修企业向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领域拓展,促进信息互通,提供应急救援,力争实现城区和乡镇汽车维修需求半小时触达。
打造低碳出行新场景:
设计一批适合新能源汽车自驾的乡村旅游线路,积极举办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活动,推动景区交通系统新能源汽车全覆盖。鼓励各地探索开展新能源汽车自驾租赁业务。
制定公共充电车位管理办法,鼓励实施政府定价的公共停车场(点)停放新能源汽车当日首次2小时内(含充电时间)免费。
实行充电优惠措施:
落实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引导用户广泛参与智能有序充电和车网互动。2030年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容量电费。鼓励政府和充电设施运营企业通过出台奖补、消费券等方式减免用户充电费用。
强化配套电网支撑:
全省农村配电网3年累计投资不低于300亿元。电网扩容要与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相匹配,适度超前预留高压、大功率充电保障能力,确保配电设施满足建桩接电需要。
将充电桩报装服务纳入电力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为充换电设施接入电网提供政策支持,开辟电力扩容等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对充电桩低压报装供电提供零投资服务,电网企业承担电表至公共电网连接点工程费用。推动电网企业与车企(经销商)贯通合作“购车办电—装桩接电—充电服务—增值服务”流程,前移乡村私人充电桩电力报装服务关口。
据了解,近年来,国网浙江电力积极响应国家农网改造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决策部署,在“十三五”期间配网投资957亿元,其中农网投资占62.3%,截至2022年底浙江省农村户均配变容量为5.29千伏安、较2015年提升28.1%,省内103万辆新能源私家车约74%实现充电桩独立装表接电,服务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
根据方案,浙江还将通过统筹国家充电基础设施奖励资金和省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奖补资金,重点支持乡村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合理保障充电设施及配套电网、廊道空间资源、新能源汽车服务网点建设用地,鼓励各地对充电基础设施场地租金实行阶段性减免等举措,让新能源汽车下乡之路更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