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中国光伏何时担大任 储能技术市场化需解惑

作者:红炜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4-07-3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6月1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指出“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等挑战”。显然,找到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已经时不我待。

 

面对中国能源供给结构的不合理、能源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能耗污染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日益复杂,作为光伏产业研究人员,我清楚地知道,如果光伏发电能够尽早实现完全市场化发展,即可根本逆转以上所有问题。可现实是残酷的:从规模看,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500强”2012年分析显示,能源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约为18.5万亿元,其中29家光伏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约为0.18万亿元,占比为0.996%;从发电量看,2013年中国发电总量为53474亿千瓦时,而光伏发电量仅为87亿千瓦时,占比为0.16%。光伏能否、何时才能担当大任,常常引起笔者的困惑。

 

困惑的核心是,光伏发电何时能够大规模完全市场化运作,具体为在各项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光伏发电价格何时具有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能力。业内常说部分欧洲光伏发电已经实现平价上网,美国光伏发电价格为13美分而燃煤为12美分,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平价上网,但这并没有包括根本解决光伏发电不稳定性问题的投资成本。黑夜没有阳光、白天云朵会遮挡阳光构成了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问题,这一问题一日不能通过其他手段予以解决,光伏发电一日无从谈论大规模完全市场化运作。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通过两大途径:提高储能竞争力以增强光伏分布式发电的竞争力;提高远距离、大比例输电竞争力以提高光伏地面电站发电的竞争力。实现这两点,目前还看不到时间表。

 

储能技术市场化的困惑,它包括储能技术革命性进步和中国的竞争力问题。对于前者,从现有资料获知,解决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储能问题,技术路线众多,尚未形成能够迅速提高、成本能够大幅下降的主流技术路线;对于后者,德国、美国在储能市场化竞争方面可能会走在中国前面。在德国,2013年5月启动对太阳能电池系统储存的补贴政策,到目前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据市场调研机构预测,德国对太阳能储蓄电池销售数量将从2013年的6000个上升为2018年的10万个以上。在美国,马斯克正在为其“超级工厂”进行紧锣密鼓地选址,拟投资50亿美元,到2020年将实现35GWh的电池生产能力。

 

远距离输电技术市场化的困惑,它包括绝对输送能力和相对输送能力。对于前者,笔者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涉及弃风问题的小型研讨会,已知受输送能力不及和不足影响,造成的弃风,2011年为100亿千瓦时,2012年为200亿千瓦时,2013年为140亿千瓦时。问及如何改变,答曰因输电能力短期内不可能提高而无解。风电如此,光伏发电又当如何。对于后者,理论上称受光伏发电不稳定性制约,最多可占电网送电总量的30%。6月9日中午,德国光伏发电量首次超过总发电量的50%已经让业内感到惊奇。光伏发电量小让人着急,发电量大也着急。

 

分布式光伏发展不力,光伏地面电站远距离输送不具条件,如此这般,中国光伏大规模市场化发展必然遭遇瓶颈。

 

市场中常说: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笔者要说:在光伏产业,能看到解决方案和解决时间的问题也不是问题,看不到的就是困惑。

 

原标题:中国光伏发展之惑

分享到:

关键字:光伏 市场化 运距离输电 储能技术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