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能源科技创新将为制造业带来百万亿级需求

作者:胥帅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2023-08-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8月26日上午九时三十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2023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开幕式在四川省德阳市举行。此次大会以“绿动地球、智造未来”为主题,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热点和前瞻性问题,着力打造产业交流合作国际化平台,实现以会展集聚带动产业集聚。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胥帅 摄

  在开幕式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表示,中国清洁能源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22年底,我国电力装机总能量达到25.6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在世界新能源的总投资当中,中国的投资占比超过1/3,水电、风电、光伏等规模均保持世界第一。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超过94%的煤电基本实现了超低排放的改造。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污染物排放下降。

  “2022年,四川省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水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形成体系完备的清洁能源装备基地。”他说,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要用人类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全球最高碳排放的降幅,这将是一场深刻的能源变革、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电力是主战场,技术装备是重要支撑。根据中国工程院测算,预计到2060年全社会的用电量将达到16万亿到18万亿千瓦时,电能的消费比重达到70%,清洁能源发电量的比重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能源的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他表示,能源消费侧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领域,减排的重点是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

  舒印彪提到,能源电力技术产业要打造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这对装备制造业的转型提出了迫切需要。制造业要全面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产业的支撑能力,要实现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智能环保、系统友好,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供应链,构建新型能源装备体系。

  当前,能源科技创新正处于关键的机遇期,需要加快培育一些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将给制造业带来百万亿级的市场需求。

  他提到电网技术要加强电网的互联互通,通过大电网的优势,实现各类发电资源充分普及共享。要加强电容发展,特高压、柔性输电、直流电网等先进输电技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和控制技术,主动配电网直流配用电,智能柔性配电的接收。

  对于储能,他认为电化学储能是技术进步最快、潜力最大的新型储能,能够显著增强新型电力系统的韧性,预计到2030年电化学储能的装机将达到1.2亿千瓦。要加强热稳定性、系统集成、梯次利用等技术研发,特别是针对新能源长周期,季节性波动差的长时间储能技术,探索钠离子电池等多元技术路线。

  对于氢能,要加强绿氢制备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制、储、运加全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推进燃料电池在重卡、船舶、航空等领域的应用。

  对于电动汽车,要充分发挥发挥电动汽车的移动储能和主动参与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转型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