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并网调度实现新能源并网最大化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14-07-3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本期报道将着重从新能源并网调度端进行剖析,只有场站端进行监控预测,调度端协调配置,才能实现新能源与电网联动,有效解决风电、光伏并网消纳问题,缓解并网管理与控制的压力。

 

并网调度系统加入管理需求

 

众所周知,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大、预测难度大、间歇性强等特点。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将会影响电网的消纳、调峰调频和稳定性。这样一来,新能源发展规模增加反而带来了新能源电力消纳和调度方面的难题。那么,新能源并网后,对电力调度提出了哪些要求?北京东润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润环能”)并网调度产品总监周云蔚向《中国电力报》记者作了解答:“以前并网调度系统没有管理新能源这一方面。大容量的新能源电站并网后会对电网造成很大影响,电网需要对新能源并网进行管理。”目前,我国大规模投资建设新能源和电网消纳能力滞后之间的矛盾已给电网运行造成了安全隐患,也带来了新能源发电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 “弃风”、“弃光”等数据居高不下。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新能源并网调度,让限电管理更加科学化,通过系统建立科学的限电损失电量考核办法,加强限电管理,减少限电损失,最大限度地增加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接入,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电网建设改造进度。

 

那么,如何加强并网调度管理。周云蔚进一步向记者解释说,对于火电而言,发电是为了满足负荷的要求,目前火电的负荷很稳定,所以并网调度比较容易,可控制发电容量。而新能源并网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实时进行调度。这也是电网公司电力管理机构最为头痛的事。实时调度的前提是要对新能源发电容量进行预测,然后进行调度控制。例如对风力发电进行预测,现有技术可以预测到未来七天风力发电的容量。

 

随着新能源并网加大,管理需求也在不断提升。“除最基本的对新能源发电进行检测,发了多少电,运行的情况如何,然后做到预测,未来新能源电站能发出多少电量以外,还要进行新能源并网控制,保证供需平衡。最后就是做电能优化。”周云蔚表示。

 

事实上,新能源调度管理需求逐渐明朗,使得各个调度产品的制造企业找到了生产最优产品的发力点。

 

国家电网公司开发了优化调度计划系统,提出了时序递进的风电运行不确 定区间调度方法,基于周风电功率预测,将风电纳入开机安排,滚动优化火电机组开机,为风电消纳留出最大空间。在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约束下,实现了波动性风电在运行区间内最大化消纳和系统运行安全。

 

周云蔚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东润环能也开发出了3E—8000新能源并网调度支持系统,可以与传统的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系统等兼容互补,实现对新能源可监测、可预测、可计划,可控制管理,将垃圾电源变成友好电源。

 

地调对并网调度产品需求大

 

由于全国各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建设不同步,因此并网调度系统的应用也并不同步。如新能源建设比较早的地区,冀北、张北等地区,2009年就逐步建立了网、省调度,目前并网调度系统已经比较成熟。而南方、华中地区新能源并网调度系统并没有完全建立。特别是地、县调度,要对分布式电源进行管理,分布式电源管理今年才开始大规模启动。因此,这方面的调度系统都是一片空白。

 

“以前建设的大电源归省级调度,全国大部分省份的调度基本建立完成,市场越来越少。但是分布式电源正在全国各地兴起,而且分布式管理的主体是地级调度,可以预计,地调和县调给新能源并网调度市场带来巨大的机遇。”周云蔚表示。

 

虽然机遇大,但是要在这场新能源热中抓住机遇,还要以技术论英雄。并网调度存在很多难点,毕竟并网问题是新能源发电瓶颈问题由来已久,此外较欧洲比,我国新能源发电起步较晚。 相比而言,国外在新能源并网调度方面技术领先。例如荷兰、西班牙,调度产品是基于电力市场的需求进行研发,技术较规范,从运行控制方面领先于国内厂家。

 

目前,国内生产新能源并网调度产品的厂商较少,技术门槛高,企业欲进入这个市场很困难,企业需要逾越几道坎。

 

“国内新能源并网对系统功能的需求是逐步的。新能源并网初始,能把数据接进来,了解新能源发电的运行情况,现在可以控制,预测,如何调度控制,需要有一系列数据与技术积淀作支撑。此外,企业要从预测精度方面努力。预测在新能源调度管理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预测精度不太高,我国产品的预测精度为80%,国外领先企业预测精度可达到85%~90%,预测精度越准越可以用常规的调度技术保证电网运行。”周云蔚表示。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并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