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网建设与运行 返回

牢守能源电力安全底线,加速电力系统降碳提效

作者:周伏秋 赵晓东 王娟 邓良辰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3-09-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指引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修订发布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修订发布了《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两个办法的发布,能为挖掘需求侧资源潜力,协同构筑新型电力系统,牢守能源电力安全底线提供有效支撑。

  《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是为适应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遵循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结合多年来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地方实践,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进一步系统梳理与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丰富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概念内涵,从节约用电、需求响应、绿色用电、电能替代、智能用电、有序用电六个方面,明确电力需求侧管理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推进电力系统安全降碳、提效降耗。本次修订体现出多方面的亮点和创新点:

  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本次修订中,进一步强调了节约用电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完善考核评价制度、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鼓励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终端电力用户能效提升。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强化需求侧资源潜力挖掘。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二十余个省(区、市)出台了需求响应实施细则,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培育需求响应资源库超4700万千瓦,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需求响应能力超1100万千瓦,取得明显成效。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加速的形势下,本次修订将需求响应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凸显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需求响应的作用和地位愈发重要。办法明确了我国需求响应能力建设目标,提出全面推动需求侧资源参与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常态化运行,强调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的资源整合能力,加快推动零散、无序的需求侧资源汇聚形成集中、有序的系统支撑能力。

  三是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电力消费绿色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近年来,绿色电力消费需求持续高涨、终端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都是优化用电、降碳减排的积极实践。在此背景下,本次修订结合当前绿电、绿证市场化交易的探索,充分总结和借鉴了近年来全国各地丰富的电能替代经验,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了绿色用电、电能替代的有关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典型行业企业以及重点区域通过提升绿电消费、科学有序推动电能替代发展、加快电力基础设施补强等系列举措,更好推进绿色用电和电能替代工作。

  四是推动数字产业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随着“云大物智移”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迭代,信息化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通过将能源、经济、气象、建筑等领域的关键数据信息要素与新型电力系统互联互通,可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智慧化、高效化水平。因此,本次修订结合当前用电智能化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完善了智能用电的相关内容,重点提出通过推进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等任务目标,促进碳排放评估和管理的网络化和智慧化,助推用电智能化产业新格局形成。

  《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是为落实我国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决策部署,以《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为原则性依据,对2011年《有序用电管理办法》进行的修订。《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的主要内容包括需求响应、有序用电和系统支撑等。该办法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需要,从实施层面进一步细化了开展需求响应和有序用电的基本流程、关键边界、重要指标和权责分工等,明晰了实施电力负荷管理所必须的系统支撑能力要求,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障社会用电秩序,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引。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