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市场>户储与便携式储能 返回

途乐充助力浙江各大服务区保障亚运,缓解国庆小长假“充电难”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23-10-0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为缓解高速公路上新能源车辆充电问题,浙江作为第19届亚运会举办地,积极提出并实施补能创新方案,即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投入使用移动充电机器人。

  在嘉兴、东阳、余姚、萧山、长安等一些服务区内,车主停车后通过手机就能召唤移动充电机器人,为车辆进行充电。避免了排队等待充电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

返程仍遇“充电难” 浙江搬出移动充电方案

  今年国庆小长假的自驾出行,让许多新能源车主在路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

  交通运输部预测,中秋、国庆假期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20.5亿人次,日均2.57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日均增长11.5%,比2022年同期日均增长58.8%。

  假期开始,高速公路就开启“红得发紫”状态。从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监测的71条高速公路500个重要节点流量来看,9月28日18时至29日18时,流量环比前日上升53.87%,同比去年上升37.38%。

  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车辆密度大的区域、热门旅游城市高速公路出城方向及旅游景区,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排队长”等问题更加凸显。

  其中,浙江省内,因十一假期正值第19届杭州亚运会比赛期间,杭州亚运会周边道路交通流量也明显增加,为保障旅客在浙江省域内的出行体验,缓解新能源汽车在高速公路的“充电”压力,由浙商集团、交投中碳和始途科技联合打造的移动充电机器人,在浙江各地服务站投入使用。

  那么,移动“充电宝”究竟如何运作?

  简单来说,就是将“车找桩”变成“桩找车”。车主无需专门寻找充电桩,只需在手机上预约或下单,移动充电设备会自动前往车辆提供充电服务。

  将机器人放置在错综复杂的停车场环境下,首先考虑的是车辆安全问题,如果发生刮蹭,事情将变得更加繁复。此时,成熟的无人驾驶和避障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始途科技研发的移动充电机器人,具备慢速L4级别无人驾驶技术。这款移动充电机器人已经经历了数次迭代,能在数十种不同的复杂场景中稳定运行,形成“百车从中过,片叶不沾身”架势。

  作为全球首个商业化部署电动汽车移动充电的企业,始途科技在产品开发、技术储备等方面均遥遥领先于欧美同类企业。

高峰之后 移动充电将成常态

  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正不断提升。

  根据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的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470万辆,2030年将达到1.4亿辆。

  而目前,单台新能源汽车日充电量平均为13.14kWh,且呈持续增长趋势。现有的固定桩及换电站很难满足新能源汽车增长补电的需要,补能充电逐渐成为刚需。

  充电桩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当前在移动充电2.0时代下,充电桩不止是独立的存在,而应当形成智能充电网络,与云计算、智能电网、车联网等技术连接起来。

  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加上新的政策都在推动移动充电的普及。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欧鸿在今年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回答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时,表示,针对“公路充电难”问题,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在车流量较大区域、重大节假日期间等可以适度投放移动充电基础设施,增强充电网络韧性。

  当前,不止浙江,各地都正在积极探索多元补能方案,完善补能体系。

  例如,北京市制定了《2023年北京市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奖励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对移动充电设施给予2400元/台的月度投放奖励。

  今年9月,天津市发改委鼓励移动充电设施,在《天津市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实施方案》中提到,要推广普及机械式、立体式、移动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

  未来,移动充电也将走进城市日常用车场景中。

  始途科技将根据波峰波谷,对机器人进行灵活调配,在流量低谷时,机器人将在城区服务写字楼、科技园、商场、社区;在交通高峰时调配到服务区,有效解决投资充电基础设施建的关键问题。

  除了从高速走向城市,“中国式补能”创新也将走出国门。

  始途科技作为全球首个商业化部署电动汽车移动充电的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储备等方面均遥遥领先于欧美同类企业。已开发完成支持欧洲CCS2充电标准的解决方案,获得市场积极反响;与多国主机厂、车企合作打造移动充电站项目,如英国石油BP、CAMS开迈斯、BAIC等。

  今年下半年起,始途科技的移动充电设备将陆续投放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欧洲、澳洲等市场,进一步助力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占领更多全球市场份额,在“碳中和”目标下,移动充电将赋能汽车完成“脱碳”,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转型。


分享到:

关键字:充电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