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技术>储热与蓄冷 返回

赛捷地理系统公司(Sage Geosystems)发明效率高达200%的储能方式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cnBeta 发布时间:2023-10-0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赛捷地理系统公司(Sage Geosystems)开创了一种新的廉价能源储存方式,利用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风箱,将水泵入地下裂缝,然后让水以70%的效率喷出,如果同时采集热能,则效率可达 200%。

  这种方法将一种液体(通常是蒸汽)注入页岩油沉积物中,并在其中放置数小时,以加热石油,降低其粘度,使其更容易泵出。

  而赛奇公司则是在废弃油井的地下深处,使用高密度钻井泥浆,以高压将细长的裂缝推开,然后再用高压泵将水泵入,使裂缝保持"充气"状态。这项工作是利用白天收集的多余可再生能源完成的,然后关闭阀门将水锁住。

泵入流体以扩大岩石裂缝,然后在高压下放出以回收能量

  当需要回收能量时,只需打开阀门即可;裂缝周围的地层压力会将裂缝重新挤压在一起,水流会被迫回到管道中,然后通过涡轮机发电。事实上,当系统反向运行时,当初迫使水流下管道的电机和水泵就会变成涡轮机和发电机,将能量重新输出。

仅作为压力电池,这种解决方案就相当高效

  这就是赛捷利用得克萨斯州的一口老油井测试的"EarthStore"系统,往返效率高达 70-75%,测得的流体损耗仅为 1-2%,而且没有检测到诱发地震活动。赛吉说,如果将单口油井用作负载跟随快速释放系统,那么它可以产生约 300 万千瓦的最大输出功率;如果将其用作太阳能发电系统,那么它可以以更精确的方式释放能量,在夜间太阳能不发电时提供 18 个多小时的电力。

  但是,如果能进入地球深处的旧石油生产井,还有另一个好处:热量。作为电网或本地储能系统,EarthStore 这样的系统可以带来足够的利润,但一旦再开始将热量考虑在内,它就开始变得极具吸引力。

  地球越深,温度越高,要达到 180-220 °C(350-430 °F)的温度相对容易。采集这些地热能通常并不划算,但"huff & puff"储能系统却大大改变了这一数字。

  EarthStore 系统将水与炙热的岩石装在一起,与地表有大量接触,并将其锁定在那里。因此,当水被释放出来时,热量不仅会增加水流回流的压力,使涡轮机更强劲地运转,而且还有机会通过热交换器收集热量,这样你从"地球电池"中获得的能量最终会超过你投入的能量。

  这还不是全部;赛奇建议,如果多个地球储能钻井彼此相邻,钻井设备等无需拆卸运输,从而节省了成本,那么就可以将它们组合起来,作为多缸热压发动机运行。

带热交换器的双井系统有望成为“多缸发动机”,以 200% 的效率储存能量

  这种阵列可以从一个地下水库中放出热水,利用热交换器将其冷却以获取电能,然后立即将冷却水直接抽到隔壁的井中储存起来。无需在地面上储存液体,整个过程可以在这两个气缸之间来回运行。

  根据赛奇公司的说法,在一个地点安装 18-20 个这样的设备,就能形成一个 50 兆瓦的可再生能源储存厂,有效输出两倍于输入的能量。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增强型能源存储,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使相对较浅的地热能源在经济上更加可行的一种方法,但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想法。

  赛奇说,就平均储能成本(LCoS)而言,EarthStore 解决方案本身应该比锂离子电池或抽水蓄能更便宜--事实上,作为一种在高峰期稳固电网的方法,它的成本有望与燃气调峰电厂相媲美。

  德克萨斯州的试点项目历时六个月,现已结束。该项目利用一口勘探油井,在 7,920 英尺和 11,140 英尺(2,400 米和 3,400 米)深的地方打孔,形成一个 3,200 英尺(1 公里)高、200-300 英尺(60-90 米)宽的裂缝。

德克萨斯州斯塔县的现场测试现已完成

  这条裂缝的壁间仅相距 0.1-0.2 英寸(2.5-5 毫米),但通过抽水和放水,并不断在系统中保持足够的压力以防止裂缝闭合,裂缝的体积膨胀和收缩了 2 倍,在 7500-15000 桶(120-240 万升,315000-630000 加仑)之间波动。

  赛捷地理系统公司首席执行官辛迪-塔夫(Cindy Taff)在一份新闻稿中说:"我们已经破解了为可再生能源提供完美补充的密码,以与锂离子电池和天然气调峰电厂相比具有成本竞争力的方式提供可靠的替代基荷。我们的储能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电力--从远程采矿作业到数据中心,再到解决偏远地区的能源贫困问题。我们可以与电网互联,或利用经过验证并可随时扩展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开发岛屿/微电网。"

  Sage 已获得钻井专家纳博斯工业公司(Nabors Industries)和清洁技术风险投资基金 Virya 的投资,希望在目前的 A 轮融资中再融资 3000 万美元,并继续对系统进行验证、商业化、优化和扩展。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