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人物观点 返回

国宏嘉信熊绍龙:高校储能科技成果投资策略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3-10-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9月10-11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联合100余家机构共同支持的碳中和能源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在深圳召开。此次大会主题是“绿色、经济、安全、发展”。

来自行业主管机构、国内外驻华机构、科研单位、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系统集成商、金融机构等不同领域的600余家产业链企业,1317位嘉宾参加了本届大会。

11日上午,国宏嘉信投资总监熊绍龙受邀在“储能金融与投资专场”分享了主题报告,主题为《高校储能科技成果投资策略》。

熊绍龙: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前面各位专家讲了很多关于行业的研究、投资的观点,我觉得已经很充分了,接下来我就讲一点不太一样的内容,就是国宏嘉信资本在“高校储能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投资的策略”,这也是我们最近在做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出资方是深圳市政府的天使母基金和深圳市福田区的引导基金,是深圳的一家早期的机构,所以我们目前的定位就是做一些高校的技术成果转化。

深圳天使基金重点关注新能源行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四大投资主线:产能、储能、节能和赋能。产能方面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生产能量,我们之前看过很多,包括钙钛矿等等,当然目前还没投企业。然后是储能,目前投了三家企业,智安新能源是做无人机电池的,是从大疆出来的团队。道童是做电池回收的,澳睿是做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我们之前投的都是偏锂电的,现在我们在重点朝液流电池,对称的全钒,还有非对称的硫铁、全铁液流电池等等,我们也都在重点看这些方向。在节能和赋能方面,我们也有一些布局。

为什么投储能?这一点大家讲得非常多了,虽然说从当前的角度来看,弃风弃光的比例是很低的,只有4%到8%的空间,这里面可以做储能。但是我们还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事情,现在风电占总发电的比例是13.8%,这个比例一直到提升到23%、25%甚至30%。根据行业的专家观点,目前已经达到了行业最大的电网负载能力,后续就必须有更大的储能的支撑,我对这一块的发展还是比较乐观的,将来新型电力系统建立起来,储能是没法绕开的环节。

为什么要投高校的科技?其实在座有很多同行,很多人是很鄙视投高校项目的,因为这里面的问题很多,我们分为几个阶段,从种子、初创、VC/PE、Pre-IPO、并购这几个阶段来划分投资的时期,这里面有一个段子,反正是大家互相看不上。这是我们的合伙人公众号里面写的段子,他也会分享一些早期投资的观点,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关注一下。

我之前也是做后期投资的,但是后来卷不动了,因为VC、PE都是投一些水上的项目,最后拼的是项目承揽的能力,我们觉得不想再跟大家卷后面的阶段,我们要卷就卷一些难的,大家并不一定会想投的,包括种子期和天使期。这个事情虽然很难,但是是一个很正确的事情,尤其是在现在,中美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很核心的技术还是掌握在高校这一块。像我们比较敬重的前辈,中科创星、英诺、李泽湘老师,他们都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果,所以我们也坚定地做这些没有那么卷、很难的,但是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其实也是带着半公益、半经济的形态来做这样的事情。这个事情也跟我们的基因是比较吻合的。

目前我们主要实践的是在香港高校,因为香港有一个好处是背靠祖国、连接世界,它是一个非常适合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地方。我觉得我们要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肯定不能闭门造车,还是要利用全球创新的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的网络,香港是很好的一个区域。

我们做这个事情也是基于我们的创始合伙人冼总,他是一个香港人,也是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他在深圳创业,非常了解科创,也非常了解深港两地的科创资源。我们的投资策略是每周都去香港一两次,跟大学的教授交流,寻找在全球领先的技术,同时它可以结合深圳完备的供应链,加上内地的广阔市场。因为我们是一只人民币基金,所以我们必须要求团队来深圳注册主体,同时我们也在全国第一只深圳和香港跨境的港币资金,深圳政府和香港政府都会支持我们,这个基金在年底会设立起来,这样我们就是既有人民币基金也有港币基金,来扶持深港两地的科创。

投资策略方面,主要是获取渠道、行业研究、团队选择。初创企业主要是懂技术,我们的背景是有一家上市公司,我们老板也是从零一步一步做成一家上市公司的,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管理的经验,可以给这些教授的项目赋能。我就简单从渠道、行业研究、团队选择这几个方向来做一个介绍。

渠道方面,我们和香港大学、香港科大、香港城大、香港中文、香港理工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是我们独有的优势,基本上国内没有人这样干过。

(见PPT)这是我们和港科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情况。

这是香港中文大学签署协议,校长亲自出席签约仪式。

还有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是香港最支持科创的学校,他们也出了5亿的资金投自己的学生和教授,我们是他们重点的投资合作伙伴。

然后是行业研究方面,我个人从三个方向:第一是自上而下,比如说储能技术,我对不同的技术路径进行拆解,到底哪些是处于比较前沿的,还没有头部企业的,我们会重点关注。第二是自下而上,针对不同的场景,它在技术方面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需要,我们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进行技术的选择。第三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分析。

自上而下的分析,把储能分为离电、液流电池、绿色制氢、钠离子等等方向,锂电这一块我们已经关注的比较少了,因为现在已经有几十家上市公司了,初创企业在这个领域没有优势,我们现在要看一些新的体系,比如正极、负极、无钴的三元等等方面。在液流电池这一块,更多关注的是降成本方面有什么大的技术突破,另外就是找一些新的技术,比如非对称体系的,昨天也有一些教授讲到硫铁、全铁、全钒、铁铬等等体系。绿色制氢方面,我们会看目前结合碱性和质子综合性优势的技术,还有SOEC,以及光催化制氢。

自下而上的方法,这是一个大的拆解,因为最终储能的目的还是配合风电、光伏这样一个新的来源体系,核心目的还是降碳,所以我们会从发电侧、工业、建筑、交通等等客户不同的需求,来看储能的具体机会在哪些地方,时间关系我就不具体说了,会后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再深度探讨一下。

储能行业还是和政策强相关的,所以要跟踪这个行业发展的现状,要从政策、技术和需求三个角度来对它进行综合的评估,到底有没有到投资的时间点。如果你投得太早,确实就容易成为先烈,如果投得太晚的话,可能就过了早期的阶段了。

产业链大家都很了解了,锂电回收是目前还有机会的一个方向,我们也布局了一家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的企业——道童新能源。钒的领域,毅富在降低电堆和电解液成本方面做了蛮多的工作,这是非常关键的地方,其实我觉得现在在全钒领域,如果拉开20年、30年看,它的成本是有一定优势了,但是它还没有这么长时间的实际装机,从2005年到现在也就17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很关注初装的成本。尤其是现在强制配储,它只是要我配,没有让我一定要用,所以大家更关注的是初始的投资成本,现在锂电和全钒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全钒可能要2000多,锂电只要1500。所以我觉得至少要把全钒电解液和电堆的成本降到跟锂电接近的水平,这个商业化的进程会更快一点。

再一个是选择技术和行业。我觉得第一点是技术具备足够的创新性、足够的门槛,看早期的项目一定要看优点,不能看缺点,如果全看缺点,那就没技术可以投,早期的项目一定要看它的核心技术,它掌握了别人没有的技术,所以他的技术要有足够的创新性和门槛。第二是核心技术降本潜力大,有明确需求。这种技术并不是一个小修小补,我们还是要找一个有颠覆性的,有很大降成本潜力的技术。早期项目风险很大,比如说我们好不容易跑出一个早期的项目,结果发现它的市场很小,我们这个赔率就很不划算,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个很颠覆性的技术,能够显著改变行业的成本。如果说它没发展起来,我们也认,如果发展起来了就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回报。地三是行业没有显著头部企业,竞争格局比较好,第四是行业没有环保问题,属于国家鼓励的产业方向。

团队选择方面,我相信很多同行应该有很多的感触。比如说教授非全职,而且还要控股,那怎么经营企业,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相信教授肯定想做好,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身兼数职,没法很好地分配时间。所以我们要求团队有一个比较好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全职CEO,我们比较倾向于师徒组合,因为我们是第一轮,所以我们能接受团队的缺陷,但是我们要看好它长期的稳定性,正好师徒之间有一个长期的接触过程,这样的组合是比较好的。我们最想要看到的是学生在台前,老师在幕后提供支持,最好是让学生担任大股东,这样有更多的动力来做事。我觉得还是要相信年轻人,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年轻一点的创业者,而且从实践来看他们发展也不错。比如说我们投资的创冷科技,短短一年时间成长非常快,现在经过一年时间,他们已经特别老练了,不管是跟客户还是跟投资人打交道,都有很显著的提升。所以还是要相信年轻人,教授本身自己也没那么多时间,让学生往前冲,把你的科技成果转化,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并不是说一定得自己亲自来干,我觉得大家可以学习一下李泽湘的做法,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去创业。可能很多投资人有这样一个感觉,学生刚毕业,怎么敢委以重任?我觉得还是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用静态的眼光,如果是静态的眼光,你就不适合投这个行业。一定要找有创业激情,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创始人,虽然他现在没有什么经验,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他的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还有就是他没有走出校门,如何理解客户的需求?这一点确实是比较难,这个只能我们给他输出一些理念,他自己也要有产品化、商业化的思维,这一块是需要早期机构跟教授、同学们一起探讨。

最后是几点问题,我觉得大家都应该会有一些感触。

第一是周期比较长,从实验室到中试、量产、商业化,可能要经过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昨天有一个专家说,他如果把一个技术到商业化应用分成13级,中试才第6级,所以这个周期是很长的,作为投资机构来讲,我们也做好了长期陪伴的准备。对创业团队来讲,硬科技和互联网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小步快跑,真正到商业化,我们还是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第二是资产重,中试产线投入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资金,融资难度大。做储能的早期投资,我们是很愿意跟友商一起共同支持这个初创企业的,因为确实是需要的资金比较多,大家可以抱团取暖,一起支持硬科技的初创。

第三是审批严,量产到能拿到环评、能评、污评的难度大,周期长。确实现在这方面难度比较大,政府人员是终身追责的,他不会轻易批准,确实周期很长。从我们投的企业来讲,拿到一个审批需要花一年半的时间,各位如果有想法投资,这一块还是要提前布局。

第四是创始人学术出身,缺乏企业运营经验,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和难以为继。不管是教授还是学生,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我一直讲是双向奔赴。我们跟香港高校聊了100多个教授,就是靠我们经常跑,去现场跟这些教授聊。我们一开始看教授的论文,看他的核心的技术,从教授的角度,他也可以跟我们学习一些跟他的学术不一样的内容,我觉得大家要有互相学习的心态,我们是非常开放的,也希望有这种想法的教授、学生们可以跟我们探讨一些除了技术之外的事情。

第五是核心人员不了解市场及下游客户的需求,一定要走出实验室去跟产业的人交流,最近我们也在看城大的一个电池的项目,他们也听了我们的建议,开始跟行业里的人交流,不要怕自己的技术被别人抄走,如果真被抄走,说明你的技术就不是很核心,还是要以比较开放的心态,多跟产业的人接触,这样如果你自己干的话,成功的概率就更高。

我就分享这些,谢谢各位。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