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主要活动 返回

多场论坛+展示|CEEC重点关注新型储能产业链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3-10-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能源电子产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促进“光储端信”创新应用,“2023能源电子产业发展大会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23年11月8—10日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新型储能 能源发展“新风口”

能源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创新产生并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等领域。今年上半年,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能源发展“新风口”。

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1—6月,新增投运储能项目中,新型储能装机占比77%。

当前,加快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作为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排头兵,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树立了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全省“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2023能源电子产业发展大会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落户广东省珠海市可谓正当其时。

广东省是国内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覆盖最全、最成熟的地区,近年来,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覆盖了储能电池材料制备、电芯和电池封装、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集成和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拥有一批龙头企业,新型储能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具备全球竞争力。

2022年,广东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约1500亿元,装机规模达到71万千瓦。在生产端,锂离子电池(含消费、动力和储能型)产量约80GWh,位居全国第四,占全国11%(全国750GWh)。在应用端,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71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三。并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江门、肇庆等地市为主的产业集聚区。预计到2027年,广东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

作为本届展会的举办地,广东省珠海市也瞄准新型储能发展机遇,致力于打造成为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新标杆。珠海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较早,产业链相对完善,充分依托港口及化工园区优势,已经建立起从上游电解液、隔膜,到电池组装及装备制造的产业链条。

未来,广东省将按照“产业集聚、优化布局”原则,优化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产业基础好、配套体系完善、环境容量大的地区集聚,依托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促进形成新型储能电池产业集群。珠海则有望建成中国最重要的锂矿进口及上游原材料的制造集散中心,从而支撑广东省构建更具竞争优势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新格局。

如虎添翼  首届行业盛装亮相

在新型储能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广东省举办的“2023能源电子产业发展大会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将秉承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办会宗旨,聚焦新型储能、智能光伏、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等能源电子重点领域,邀请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产业界、学术界、金融界和媒体代表,共同研讨科技创新方向和新能源关键信息技术,推动和加快电子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创新融合。

其中,2023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备受瞩目。论坛将邀请多名院士、企业领袖和行业专家一道,就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焦点、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索,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分享他们宝贵的经验以及对产业发展的真知灼见。

同期还将举办新型储能创新发展论坛、新型储能应用论坛、光储应用论坛、功率半导体与能源系统创新发展论坛、“光储端信”产业发展情况及前景展望分析师论坛 、关键信息技术发展论坛——光伏电站施工运维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重点终端应用论坛——海上光伏、重点终端应用论坛——光电建筑等多场主题论坛,为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同时,还将举办2023能源电子博览会,展览面积超20000平米,围绕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四大领域设置5大展览板块。通过对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和创新应用的展示,为企业在能源电子新赛道上打造推动先进产品、推广市场应用提供绝佳的展示平台。

相信此次大会将会凝聚各方力量,为我国能源电子产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

联系人: 罗  芹(15010790851)  马焕英(13683174345)  周晓晴(13488676941) 高  扬(13520741329)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