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电力市场>容量租赁与容量电价 返回

储能行业内卷倒逼产业链降本,跑赢价格下降的速度

作者:李炎明 来源:EESA储能云 发布时间:2023-10-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当2022年上半年还在讨论储能市场如何火热,多个企业营收翻倍神话层出不穷时,许多企业应该没有预料到储能行业在短期内的变化如此剧烈。2022年下半年至今,国内产能过剩,国外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下降过快等种种因素导致储能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内卷”似乎已经成为如今储能行业绕不开的话题。

  01.内卷倒逼产业链降本,低价竞争成为必然

低价竞争成为必然

  根据EESA统计,2023年H1,中国储能企业280Ah电池产能规模已超过250GWh,整体储能电池产能规模约263GWh,实际电池产量约75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为28.8%。低于50%的产能利用率反应了电池供应过剩问题,这也导致电池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低价竞争成为了首选,供应商不得不降低价格,导致利润率收缩。

图片

  随着电芯价格持续走弱,至10月初280Ah电芯报价已逼近部分腰部企业综合制造成本,即使在规模制造的情况下,0.35-0.4元/Wh已是绝大部分头部电芯制造企业成本底线。因此,短期内电芯仍有一定降本空间,但降价幅度有限,腰部企业,尤其是大部分没有形成规模化制造优势的电池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

内卷倒逼产业链降本

  除了电芯之外,低价抢占市场策略也使得储能各环节利润承压,PCS以及温控消防报价也小幅下降,通过提供定制化和整体化的解决方案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PCS,BMS,EMS企业纷纷开始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成为了目前储能产业衍进趋势。其中,更有电芯企业拿着BOM成本与系统集成企业报价竞争,2h储能系统的价格从2022年至2023年Q3已跌去约38%,集成商毛利本应随着电芯价格下降本应得到缓解,但企业间竞争的战火愈演愈烈,截至2023年Q3部分集成商毛利已低于0.06元/Wh,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终端应用方面,内卷现象倒逼产业链降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储能项目的投资回报,以EESA的iReport平台测算为例,在图中选定条件下,1.1MWh浙江省工商业储能项目IRR可达18.56%,系统单价每降低0.1元/Wh,项目投资回报率约提高2% ,行业“内卷”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储能产业从商业化到市场化的发展,对整个产业的进步起到了正向作用。

  02.低价竞争不能持久 跑赢价格下降的速度

  买涨不买跌不仅在房地产和光伏行业受用,储能产业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对于企业来说,电芯价格波动叠加国内产能过剩、海外需求不及预期等因素,越来越多的终端客户出现观望心态,尤其是电芯价格的快速走弱,让需求端生怕自己被埋在半山腰。因此储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要跑赢价格下降的速度。

低价竞争不能持久

  首先,制造业竞争的本质就是控制成本,谁能控制成本,价格更便宜,谁就能在竞争中活下来。在成本控制方面,规模制造有一定的优势,部分龙头企业背靠产能及品牌优势,试图通过价格战方式将新玩家清洗出局,重塑市场格局。但仅凭这点,老玩家并不见得可以胜出,能源行业从不缺有钱的企业,一些有实力的新品牌打起价格战来甚至比老玩家更狠,面对价格战,腰部品牌以及有实力的新兴品牌,通过极限压缩自身毛利,甚至以亏本的方式快速出清,从而吃掉更多头部企业市场。

  其次,产业链内卷如此严重的第二个原因是2022年对市场与其过度乐观,尤其是海外储能市场,无序扩张的产能、同质化的产品使得产业链价格波动严重,荷兰阿姆斯特丹港口囤放的户用储能产品三个季度仍未消耗殆尽,部分海外市场为主的企业被迫转向国内市场,这也是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短期内集聚众多企业的原因。

  此外,全球储能市场的增速已经跟不上国内企业扩产的速度,尽管中国储能产品制造在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约90%,仅龙头企业规划产能就可满足中国乃至全球使用,尽管部分企业为PPT产能,但供需错配矛盾在短期内将进一步凸显。同时,海外户储知名品牌例如Sonnen、SENEC、E3/DC等中高端产品电池均为LG以及三星等企业供给,结构性产能过剩(高端紧缺,中低端过剩)将可能引起储能行业内恶性价格竞争,不利于储能行业发展。

跑赢价格下降的速度

  现阶段,上游原材料端锂矿所需的研发投入最小,价值增值最小,但是所需的资金以及人力较为庞大;中游电池、PCS、BMS以及EMS制造环节所需的研发投入较大,技术难度高,相应的产生的附加价值也最高;下游集成商以及销售环节需要的研发投入以及资金最小,但是需要的相应的人力拓展销售渠道,产生的附加值中等。不同的环节资源需求也会对其垂直整合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电池与PCS企业的前向一体化能力最强。电池与PCS行业需要投入厂房、固定资产、原材料等,多属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且头部玩家普遍研发能力较强,专利涵盖了锂电池、外观等各个领域;同时锂电池与PCS头部企业的营收与净利润都在不断增加,因此资金实力也比较强。所以这类企业具备前向一体化的能力,并且大多数企业也都进行了前向一体化的整合;即除了生产电池与逆变器之外,这些企业也具有系统集成的能力。从后向一体化能力来看:中游企业也具有后向一体化的能力。上游原材料端的进入壁垒较低,主要壁垒体现在锂矿资源以及资金投入上。对于有资金实力的中游环节头部企业来说,可以通过购买锂矿掌握原材料端的定价权,达到控制原材料成本的目的。因此,其后向一体化的能力较强。

  最后,下游集成商以及销售商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整个下游环节所需的资金、研发投入以及人力成本都比较小。因此,这类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以户储为例,产业链下游多为规模一般的销售商以及安装商;工商业储能的终端环节规模稍大,但其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也较为薄弱。但是,其上游由于高难度的研发已经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进入壁垒较高。综上,下游企业的后向一体化能力较弱。

  基于对产业链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储能行业的未来发展将更加符合一般制造业企业“微笑曲线”,即研发密集型环节将会产生更高的附加价值与毛利率,销售环节次之,单纯的制造环节最低。

  除此之外,拓展市场多元化和强化产品组合,例如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和需求领域,如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存储、微电网等,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的特定需求,降低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同时,通过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企业声誉,树立市场的认可和信任,尤其是针对海外市场,积极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与潜在客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高全球市场知名度和销售渠道。最后,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储能企业也需要关注ESG和社会责任,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区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和可持续性。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