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电力市场>容量租赁与容量电价 返回

全球电池材料供需展望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SMM钴锂新能源 发布时间:2023-10-1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LMEWEEK期间举办的“SMM LMELONDONEVENT”上,SMM新能源高级分析师周致丞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下的碳酸锂市场展开分析。

市场概述和供需分析

  下图是SMM整理的2017-2023年锂盐价格及价格变动原因。分阶段来看:

  2021年7月- 2022年3月:因上游资源与终端需求增长不匹配导致供应短缺,推动锂价大涨;2022年4月至2022年6月期间:因长三角疫情抑制终端消费,需求下降,碳酸锂价格从高位回落;2022年7月- 2022年10月期间: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即将取消,下游需求有所改善,但因疫情和限电限制了生产,供不应求的背景下,锂价仍在快速上涨;2022年11月-2023年3月在宁德锂矿返利和燃油车降价促销背景,加之终端需求回撤等因素的拖累下,碳酸锂价格维持下行趋势;2023年4月底- 2023年6月初:4月末起碳酸锂价格非理性上涨带来需求端的提前消费,“虚假繁荣”下行业整体开工率提高,补库需求增加致使碳酸锂价格进一步拉涨。然而,汽车制造商的降价打压了电池制造商的利润,减缓了碳酸锂价格的上涨。

  2023年6月底- 2023年8月初期间:因季末财报临近,锂盐厂面临降价的压力。进入7月,随着随着财务报告压力的缓解,锂盐生产商试图挺价销售;但是因中游电池制造商面临成本控制压力,锂盐生产商在谈判中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上下游博弈明显。碳酸锂价格在经历了几日的横盘走势之后,再度因市场情绪偏弱和低于预期的需求拖累,价格再度进入下行通道。

  2022年8月- 2023年9月中国碳酸锂供需平衡

  据SMM统计的2022年8月到2023年9月碳酸锂供需平衡来看,进入2023年,因下游需求表现较为疲软,在供应逐步恢复的背景下,上游企业碳酸锂库存维持高位。自5月以来,上游企业开始进入明显去库阶段,而待到9月份,在碳酸锂价格跌破不少外采矿石冶炼企业的实际当期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上游部分锂盐厂又在主动和被动原因下选择减产,进一步调节碳酸锂库存。

  2023年6月- 2024年7月正极材料需求预测

  据SMM调研统计,2023年8月我国三元锂电池产量较7月略有下降,预计在今年11月份,三元锂电池产量或达到未来几个月的高位。

  磷酸铁锂需求方面,据SMM调研,在过去的2023年6~8月,磷酸铁锂需求量逐月下滑,预计这一情况或将在9月得到逆转,且市场对磷酸铁锂需求或将在今年11月达到高位。

不同材料来源的供给成本和成本曲线

 2023-2024年全球锂资源供应预测

  锂矿资源分析:

  海外锂辉石:第二季度,由于矿石品位的提高,澳大利亚Greenbushes矿的产量增加了11%,达到39.6万吨。NAL项目的进展符合预期,第二季度产量为29,600吨;Goulamina项目仍计划在2024年第二季度生产第一批精矿产品;国内供应的增加来自四川能源投资锂技术有限公司的李家沟项目,该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投产。此外,新疆大红六滩矿的预期产量释放预计将在今年和明年发生。

  海外盐湖:最近海外产能扩张出现了几次延迟。例如,Lake Resources的Kachi项目经历了第一阶段生产时间表的推迟,从2024年推迟到2027年。而Argosy的Rincon项目虽然在今年早些时候开始生产,但到目前为止只生产了20吨碳酸锂当量(LCE)。总体来看,部分海外卤水矿床的表现不及预期,预计供应量增量释放将低于此前预测。

  注意:由于前期回收经济效益较高,海外锂资源产能扩张迅速。此外,随着磷酸铁锂产量的增加,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利用也有了显著的增加。因此,SMM预计,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回收能力将集中释放。2023年全年的回收供应预期正在向上修正。

  2025年全球锂辉石供应分布预估

  SMM预计,到2025年,全球锂辉石供应量将达到71.3万吨LCE左右,澳大利亚将主导市场格局,或将提供超50%的锂资源供应;且随着非洲和欧洲产能的发展,供应地区的集中度将下降。

  2025全球锂云母资源分布预估

  SMM预计2025年全球锂云母产量将达到21万吨LCE左右的范围。中国仍占主导供应低位,或将提供约20.7万吨LCE左右的产量。至于世界其他地区则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未来几年产量不稳定。

  2025全球盐湖供应分布预估

  SMM预计2025年全球盐湖产量将达到72万吨LCE左右,具有较高的集中分布率,主要分布在智利、阿根廷、中国等地。

  2022Q1-2024Q4全球锂资源供需预测

  全球锂资源供应分析

  由于全球部分锂资源项目的延迟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锂产能的快速扩张,SMM预计2025年和2026年资源端供过于求的局面将逐渐减弱,2026年全年将达到紧平衡,届时将对锂盐的成本和价格提供一定的支撑。

  其中回收将成为未来几年的主要增长点。在锂矿项目未能达到预期的情况下,锂回收带来的锂资源增量将有助于填补供应缺口。

  2023年第三季度碳酸锂成本曲线细则

  当前成本:从外部采购锂辉石和锂云母的冶炼厂的提取成本仍然相对较高,而综合资源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成本波动最小。盐湖仍然是生产碳酸锂成本最低的原材料。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第三季度锂辉石价格较第二季度继续下跌,但海外矿山的强大影响和部分项目的延期推动了矿石价格的上涨,为碳酸锂价格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长期成本:SMM预计第三季度碳酸锂生产商仍将有一定的利润率。随着新锂资源项目的矿石供应增加,矿业公司的盈利能力将面临巨大压力。而锂矿石的增加,又会让从外部采购的锂辉石精矿和锂云母精矿生产碳酸锂的成本大幅下降。随着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其对碳酸锂价格的支撑也会减弱。

  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锂资源成本曲线

  锂资源成本曲线预测

  盐湖企业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中短期内不会受到劳动力或技术的影响。而由于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设备的改进,澳大利亚矿山的成本也将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非洲矿山的成本受到包括影响采矿设备使用的道路条件、高昂的隐性成本和出口港口的额外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矿山开采成本远高于其他主流地区。

  在当前锂价格的影响下,由于隐藏成本过高,一些非洲矿山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减产或停产。还有传言称,一些矿山正在寻求转让所有权。如果碳酸锂需求今年下半年内持续低于预期,非洲的供应可能会继续减少,或将缓解整体资源供应过剩的问题。

全球视角下的未来需求

  不同类型的电池影响了相关材料的需求

  当前市场上主要有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大类主流电池品种,三元电池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以及更好的低温性能;而磷酸铁锂电池则拥有更高的安全性能。而从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的价格对比来看,从2021年开始的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电池芯成本持续上升,电池的成本上涨了100%以上。以NMC523三元方形电池为例,成本已从2021年的不到0.6元/千瓦时增加到1.1元/千瓦时以上。这导致汽车制造商更愿意选择成本更低的电池。

  得益于碳排放和碳中和的双碳政策,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飞速发展

  通过对2019-2026年中国及非中国地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的预测可以发现,SMM预计,在政策支持、对电池和汽车的资本支出增加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2023年到2026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复合增长率或将达到24%上下。

  2023年全球锂电池储能市场增长放缓

  中国市场:据SMM了解,2023年上半年,中国累计储能装机容量突破21GW,同比增长200%以上。在强制策略的驱动下,预计下半年储能市场装机容量将继续上升。

  北美市场:受项目周期延长、部分储能组件延期、政府联合加息等因素影响,美国储能领域部分项目被迫推迟至明年或取消。欧洲市场今年的储能总体增长率已经放缓。

  欧洲市场:2023年,欧洲电价回落,导致家庭储能需求下降。同时,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储能投资意愿下降。随着增长放缓,市场进入了去库存期。

  其他市场:以火电为主的南非市场,煤电设备陈旧,电力供应逐年减少。在阳光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储能需求迅速增长。在澳大利亚,工业和商业的相关补贴已于今年上半年实施,工商业储能明显增加。可再生能源部署已成为东南亚国家的刚性需求,相关储能政策将尽快落地。

  锂离子电池储能市场全球展望

  北美的储能市场主要在发电端,欧洲的储能市场在消费者端,预计中国将成为未来发电领域储能增长的主要来源。

总结

  锂方面:矿产资源的进口来源正在逐渐增加,但中国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锂化工产能主要分布在国内,但由于原材料和来源的不同,成本差异很大。上游和下游企业之间的直接交易占主导地位,但电池单体和终端的采购参与也在逐步增加。

  电池材料:国内三元锂电池产能逐步扩大,预期新增产能充足。磷酸铁锂电池的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内,也在迅速扩大。CAM的生产与电芯的订单和生产调度密切相关。

  电池:由于成本较高,2022年三元锂电池在动力电池类型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预计未来成本降低后,三元电池所占比例仍有上升空间。绝大多数储能电池使用的均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终端需求:由于补贴减少和宏观环境的影响,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预计将降至30%以下。2022年到2026年的新能源汽车年增长率或在25%左右。


分享到:

关键字:锂离子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