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今日头条 返回

一级市场储能投融资趋势分析:创业公司或面临生存困境

作者:张焕婷 来源:EESA储能云 发布时间:2023-10-1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储能行业的迅速升温,2022年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数量已达3.8万家,是2021年的5.8倍。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源头,资本市场投融资趋势及投资逻辑对创业公司的融资策略影响较大。本文整理了2023年以来储能相关赛道一级市场投融资信息,对投融资趋势进行分析后发现:现阶段,储能产业呈纵向一体化趋势,龙头企业的资金优势、供应链优势及规模效应愈加明显,创业公司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与生存困境。

  01.一级市场交易概况

  据EESA不完全统计,2023前三个季度,储能行业一级市场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22起,已披露金额合计达到235亿元(注:部分交易未披露金额,无法统计在内),投融交易事件数量整体呈上涨趋势,储能一级市场持续繁荣,行业景气度高涨。

  02.投融趋势

技术多样化

  储能投融资技术类型趋向多样化:从最近一个季度数据来看,锂离子技术在整体投融结构中占比呈下降趋势,从7月份的61%下降为9月份的53%。其他技术类型占比逐渐升高:钠离子技术占比从7月份的6%上涨至9月份的16%;氢能从7月份的22%上涨至9月份的27%;液流电池交易数量也逐渐增多。未来,随着除锂离子技术外的众多新型储能技术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布局氢储能、飞轮储能、液流电池、钠离子等新兴技术路线的企业将获得更多机会。

纵向一体化

  2023年至今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中,含战略投资者的比重约为40%,进行垂直一体化整合,完善供应链体系成为储能行业投融资的新趋势,这也与行业目前发展阶段相匹配。

  从上游来看,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材料是支撑产能和产品性能提升的核心,最近一季度上游原材料端(电池材料)共发生投融事件13起,占比23%,投融热度不断攀升。上游原材料企业投资方中不乏战略投资者,这些企业旨在通过向上整合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成本优势,典型案例如:宁德新能源投资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商新泰和,亿纬锂能、恩捷股份联合投资成立亿捷锂业。从下游来看,集成、产品销售等环节是企业收入的来源,不少电池、PCS企业也正在通过投资储能系统集成商的方式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扩大资源和渠道优势,典型案例如鹏辉能源投资用户侧储能集成商星光微网。

  03.投资逻辑&企业建议

资方投资逻辑

  据调查,当前储能行业资本市场基本投资逻辑如下:财务投资者更关注确定性较高的细分赛道龙头企业,这种企业竞争力强,上市机会大,可为财务投资者带来可观的退出回报;国有资本更关注新技术、新材料、国产替代,如液流电池技术、锂电硅负极材料、飞轮储能碳纤维材料,上季度硅负极材料供应商物科金硅已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成本替代,如钠电赛道中储国能、大连融科;中国企业出海机会,如户用储能赛道。

  除此之外,在进行创业项目选择时,投资侧往往也会对创始团队背景、研发能力、产品商业化落地能力、产能、财务状况、甚至客户关系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在市场整体投资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资方会更偏好有产品落地、已经产生了规模收入或利润的公司以降低投资风险。

创业公司建议

  当下行业头部企业投资并购进程的加速使得其技术与生态优势愈发明显,面对不断加剧的“内卷”和价格战,中小型创业公司产品类型单一、供应链不稳固、缺乏成本优势等问题更加突出。加之一级市场环境愈加复杂,储能创业公司的生存之路似乎更艰难了。在这种背景下,储能初创企业该如何利用资本市场,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优势呢?我们有以下建议:

 首先,一级市场融资往往伴随着股权稀释,创始人对企业控制权降低的问题,并非企业最佳融资选择,银行等渠道同样可以拿到资金。以海辰储能为例,除一级市场外,2023年以来海辰储能还先后与兴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签署意向授信支持,累计的授信额度达到680亿元。

  其次,将企业发展与资本市场投资逻辑深度融合。据融中财经调研,电池从原理提出到应用需要数年之久,资本需要早点布局,但又不能因为太早而成了先烈,因此投资人会更偏好已经产生收入的标的。故企业可以在把握基本盘业务的情况下布局新技术,依靠稳定的现金流提升估值,实现自身业务发展与市场投资逻辑的契合。

  最后,选择合适的资方是重中之重。不同资方为企业带来的资源不尽相同:大型私募机构资金量大,但也意味着高额对赌,而小型机构带来的资金又较为有限;战略投资人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上下游资源;国有资本背书对企业再融资有着莫大助益。对于融资方来说,综合考虑自身需求,在合适的时机引入最佳投资方才能让企业走得更远。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