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电力储能电池2023三大趋势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储能 发布时间:2023-10-1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3年,储能产业链风起云涌,而尤以储能电池变化最为醒目。

  其中尤以电力储能赛道为代表。电力储能主要指应用于发电侧、电网侧和工商业侧等领域的大型储能。由于涉及电力并网问题,电力储能显然比其他赛道要复杂得多。

  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电力储能电池专用化持续推进,全球市场加速突破;二是,储能技术迭代加速,大容量趋势尤其明显;三是,储能电池成为最为“内卷”的细分赛道,已经超过一半电池企业下探系统集成。

  首先,从市场表现来看,2023年成为储能电池出海加速年。储能电池表现出了极强的全球属性。中国储能电芯供应全球正在成为现实。

  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美国、欧洲目前是全球前三大储能市场。海外市场方面,欧美市场由于电力市场化程度高,盈利能力较好,已经成为中国储能电池企业的重要竞速市场。

  美系储能集成商主要包括特斯拉、Powin Energy、Fluence Energy、FlexGen、GE、NextEra Energy Resources、Primergy等都纷纷采购中国储能电芯。

  除了宁德时代储能电芯远销海外市场外,远景动力、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鹏辉能源、力神电池等中国电池企业纷纷获得海外电池大单,尤其以2023年趋势更甚。其中,特斯拉大储产品Megapack主要为宁德时代供应电芯,Powin已与瑞浦兰钧、亿纬锂能、海辰储能、远景动力等签署订单;Fluence也与远景动力、宁德时代等企业达成合作。

  其次, 当前电力储能电芯正朝300Ah+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电芯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超过25家电芯企业对外发布300Ah+、上万次循环磷酸铁锂电池产品。

  从最近市场表现来看,继瑞浦兰钧320Ah电池获得18.4GWh框架性订单外,头部企业最新一代300Ah+储能电芯陆续在下半年上市销售。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认为,大电芯在电力储能应用优势明显:1)大电芯更容易获得高体积能量密度;2)PACK端零部件使用量减少,有利于成本下降;3)大电芯更易获得高容量;4)安全性提升;5)集成领域装配工艺简化。

  业界人士亦表示,采用300Ah+电池的储能系统,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降低20%左右;在一天一充的应用场景下,可实现IRR提高15%左右。

  越来越多业界人士判断,300Ah+大容量电池将是电力储能的主流发展方向,并将成为企业竞逐次赛道的重要“利器”。

  而这样的判断主要从用户经济性上考虑。储能配置容量逐渐由几MWh向几百MWh,GWh发展,系统电压也由1000V升高到1500V,电压由电池的串数决定;系统电量是通多个预制仓电量并联实现。

  业界人士分析,如果用小电池,比如100Ah,预制仓电量少,系统并联数会多,占地面积会大,整体投资会大,那么电池容量提高到300Ah=,能有效降低预制舱数量,且度电成本相比小容量有降幅,整体投资和收益都会大幅改善。

  按照目前市面常见的40尺2.5MWh风冷储能集装箱计算,大约需要120Ah的电芯6510个,300Ah+的电芯大约1900个。并联数目大大减少。可见,300Ah+大容量电芯几乎成为电力储能业内共识。

  再次,超过一半的储能电池厂商纷纷向系统集成下沉。有业界人士直呼:电芯企业已经全面卷向系统集成赛道了。

  以宁德时代今年3月份国内首次以集成商参与招标为标志,宁德时代、比亚迪、海辰储能、远景能源、亿纬锂能、中天储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纷纷下沉到系统集成。2023年下半年,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能源等频频中标国内系统订单,几乎可以与系统集成“分庭抗礼”了。

  据高工储能分析,一类是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企业下场造系统,主要基于当前储能尚属于发展前期,留给电池企业足够空间,与系统集成商共同分享市场;还有一类如比亚迪、蜂巢能源、国轩高科、益佳通等因为电芯尺寸,与主流系统适配性相异,为了加快获得订单,一定程度上“倒逼”这类企业系统研发、出货步伐加快。

  事实上,在2022年已经有众多具备电池能力的系统集成商崭露头角,如中天储能等。2023年这种发展趋势愈演愈烈。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不少储能系统集成商都在向上游延伸布局储能电池,包括了天合储能、晶科储能等,甚至如中宏科创等储能创业公司也开始自产电池。

  电芯企业“越界”潮背后,最终的落点于仍在于储能卡位及获取订单。那么,电芯入局系统的企业与非电芯出身的系统集成商势必会展开全面竞速。也许正如郑汉波所说,行业正在加速洗牌。

  按照新型电力结构来看,电力储能将作为能源体系重要一环,其越来越凸显的基建特性,决定了这是一条关注全生命周期表现的赛道。

  很明显,2023年以来,储能领域正在加速形成独立的的技术、工艺来支撑和实现更好的全生命周期表现和更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但是,储能电池赛道面临厂家加码扩产、新玩家涌入,正进入无序竞逐期。2023年,众多行业人士预警,洗牌潮或将加速降临。但是储能电池企业动辄上百GWh的扩产,让行业一时陷入“一边过剩,一边扩产”的怪圈。

  行业应该正视的是,储能作为支撑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一环,其独特的运用场景决定了电池的特性。储能电池对应的是,一个更关注全生命周期表现和成本的储能新基建产业。

  因此,储能电池厂商应该从如何提高电池全生命周期表现和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着手,而不是陷入一时的价格战“泥潭”不能自拔。

 储能行业亟需一场对“长期主义”的全新认知。越是深陷内卷,越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对于置身产业的储能企业而言,要以马拉松赛跑的心态和体力来对待。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