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中国电力系统的创新挑战及其机遇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为中国电力系统无论是总发电装机规模还是年输送电量,都已在全世界位居第一。这就足以使我们观察中国电力系统作为“样本”时,能够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尤其是创新方面。
现在我们有一个“热词”叫做“新型”,英文的翻译似乎也未找到合适的词,现在都用“New”。但中文的涵义其实是更复杂的,“新型”这个词含有“重塑”的意思,但“New”表达不出来。
这可能也导致中国电力系统在“新型”目标提出后,人们有时与“旧”的相比,这样就很可能像房屋装修、翻新一样,看起来是漂亮了,但其实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一谈论创新就要推倒重来。
它只是更明确地给出了一个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不是借电力系统创新之名,就可以用“装修”和“翻新”的做法违背着规律与常识?
比如,中国电力系统是一个可以舍弃煤电的系统吗?这个问题在中国之外也被讨论地很热烈,甚至有不少毫无道理的指责,但又有什么好指责的呢?这和人吃饭一样,你把“牛排”当主食,我们把“米饭”当主食,我们能源把“煤炭”当主食就是中国的国情。并且,有些人根本没有认真地注意到中国政府一直在强调煤炭的清洁利用。另外,我这里讲一个常识,生产一公斤牛肉大概要消耗掉八公斤粮食,谁在这个世界消耗能源更多,也并不是一笔难算的账。
再比如,中国电力系统应该是一个新能源占比越来越高的系统吗?电力系统的发展,有些类似交通系统,特别是电压等级高的输电网络,类似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再好用,也不用驴车马车都上去,不管它们看起来多环保。电力系统“高速路”也一定有“交通规则”,“各行其道”是个基本的常识。
进而,中国电力系统是一个可以越来越分散而非集中的系统吗?显然,作为集中的系统才有效率的优势,而分散的系统也需要存在,有“高速路”也有“乡间小路”,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各行其道”。在更小地理范围内存在的分散式系统是具有其经济性与合理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混在一起。
这些问题非常有讨论的必要。问题答案的对与错,并不是一眼看上去如同黑与白那么分明。我们智库研究注意到,之所以要审慎地对待一些改变,或者谓之“时髦的潮流”,是有根据的。那就是电力系统的“进化特征”。所谓进化,至少是不能靠某一个节点、某一个事件就定义了从“旧”到“新”。就像从猿进化到人,你很难搞清楚是哪只猿,上肢离地直立行走后,开始出现了人类的祖先。
中国的电力系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成就,没有创新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问“何时”和“是什么”,这也是不可能回答清楚的,这就是我想强调的一个概念“进化”。相对于“创新”一词,“进化”就没有那么激动人心,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时间的力量。其实对能源系统也一样,能源转型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希望一夜之间就能如何如何的故事,都是值得警惕的,尤其那些“去什么”的故事,比如去煤,还有什么100%的故事,比如100%的新能源系统。事实上,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真的遇到了“新问题”,更不是创造了什么“新世界”,而是一直存在的“老问题”又以新的面目出现,它仍然是在提示我们要回答电力系统所一直面临的那些基本问题。比如,或许不是新能源发展越来越多怎么办的问题,而是要回到基本的问题,真正要回答好这样的问题:一个稳定而又具有经济性的电力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子?
中国电力系统发展的投资机会在哪里,我猜测不少同行会感兴趣,可惜我不是投资方面的专家,很难告诉你哪个中国电力的股票有前景,我只能从我作为能源战略智库的研究者角度,谈一谈理解的一个重点。
毫无疑问,“安全”是一个投资的方向,但在先进、经济、适用三个方面,我仍然认为经济的原则是最为重要的,即使对于安全这样的领域,经济同样是基础性的约束条件,否则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当然,我不是说经济性能够保证安全性,但我可以这样讲:没有经济性,就没有安全性。
西方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以此来理解,中国电力系统也不是一天就发展到今天的样子。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电力系统的创新挑战同样可以造就机遇。我认为这样的机遇是面向世界的,中国电力系统也会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全世界友好的投资者。在我看来,一个积极面对世界共享发展的中国电力系统本身就是创新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