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高瓴出手,领投液流电池企业宿迁时代储能

作者:余佳欣 来源:创投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3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液流储能电池研发商宿迁时代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宿迁时代储能)完成A轮亿元融资,该轮融资由高瓴创投(GL Ventures)领投,邦盛资本、苏创投、产发创投等跟投,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产品量产和市场开拓等方面。

  宿迁时代储能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专注于水系有机液流储能电池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据介绍,水系有机液流储能电池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液流电池技术之一,是一种使用水溶性有机物作为电解质的电池技术。

布局水系有机液流电池

  当前,液流电池领域涌现出多种技术路径,如:全钒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锂离子液流电池、锌镍液流电池等。“各路线的本质在于电解质的不同。”有业内人士如是说。

  在这其中,宿迁时代储能所布局的水系有机液流电池,所涉及的核心技术在于电解液与离子交换膜,而这也直接关系电池的性能与寿命。

  西湖大学理学院有机功能材料实验室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王盼表示,离子交换膜与储能活性物质的总成本,约占水系有机液流电池整体成本的80%。

  据介绍,宿迁时代储能此前向国外供应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电解质相关产品,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团队合作,共同研发了阴离子交换膜(AEM)技术。“相比进口的AEM,我们的生产成本可降低约80%。”

  宿迁时代储能副总兼董秘项瞻峰向创投日报记者表示,“水系有机液流储能电池以有机化合物作为电解质,不仅来源广泛,不受资源限制;同时,其电解液分子式可设计,随着技术不断突破,降本空间也将更大。区别于传统强酸、强碱电解液,水系有机液流储能电池可采用中性电解液,无腐蚀且具有安全性。”

  从业务发展来看,今年10月15日,宿迁时代储能生产的首套兆瓦级水系有机液流电池投产,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截至目前,宿迁时代储能已实现电解液、离子交换膜、双极板、流道板、专用管道等核心原材料和零部件自产。

  在能量效率方面,宿迁时代储能研发三部部长张超对创投日报记者表示,该公司水系有机液流储能电池在电堆直流侧能效超85%,电池综合能效超70%。

  对于未来规划,张超表示,该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实现电堆能效超90%,系统综合能效超80%。“这一技术方案已经过实验验证,公司已开始采购制造设备、加工模具等。随着工艺的改进和产量增加,公司生产产能有望达2GWh/年。”

水系VS全钒?液流电池未来几何

  创投日报记者通过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当前在液流电池领域,全钒液流电池技术被认为是液流电池中商业化最快、度电成本最低的路线。

  从行业发展来看,全钒液流电池亦成为不少企业的布局方向。

  财联社星矿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液流电池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9起,涉及产业链多环节。其中,布局全钒液流电池的企业占多数,包括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安徽)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星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艾博特瑞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

  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分析师祖国鹏测算,全钒液流电池到2025年新增规模将达到0.53GW,2027年将达到1.07GW,对应市场空间分别为58亿元和109亿元。

  “相比于全钒液流电池,当前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的电解质产量相对较小,离子交换膜的产量也较小。如果要大面积发展水系有机液流电池,还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释放更多产量。”宿迁时代储能研发三部部长张超表示。

  不过,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在产业化发展方面仍存在一定挑战。

  宿迁时代储能副总兼董秘项瞻峰向创投日报记者表示,水系有机液流电池需要企业不仅具备化工生产经验,同时要有电化学的经验,技术壁垒较高。

  宿迁时代储能研发三部部长张超进一步解释道:“目前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开发更低成本的电解质,尤其是开发多电子转移电解质,以及更高能量转换效率膜。”

  其中,在开发电解质方面,西湖大学理学院有机功能材料实验室PI王盼表示,水系有机液流储能电池需要开发出水溶性的有机化合物,同时使其溶解度、能量密度与现主流的钒电池媲美,甚至做到更高,才可能在矿产资源受到限制的时候成为替代品之一。

  对于液流电池技术路线的发展,宿迁时代储能研发三部部长张超表示,“全钒液流电池起步最早,发展最为成熟。我们认为,短期内全钒液流依然会是液流储能的主流,但钒开采量和开采成本决定了全钒液流较难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其他新的液流储能技术存在发展空间。”

  “液流电池具有不燃烧、不爆炸,本征安全优势突出,循环寿命长,功率和能量解耦等特点,天然适用于大规模长时储能,在未来储能市场上有望占有一席之地。”张超表示。


分享到:

关键字:液流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