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增速稳、结构优、动能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回升,已高于荣枯线,表明经济回升力量进一步增强,回升态势更为明显。以光伏制造业为例,今年7-8月,我国光伏制造业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产业规模及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接近或超过80%。
数据来源:PVInfolink、硅业分会、公开数据
产能过剩的危机已“濒临城下”。多晶硅上半年供过于求,高库存低周转使二季度价格暴跌至成本线附近。相比于多晶硅,处于中间环节的硅片面临的市场环境更为复杂,7月以来硅片维持较高的开工率,库存持续堆积,有消息显示9月底库存达到20亿片,叠加甩货因素,预计10月底硅片价格正式开始下行通道。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10月19日消息,二三线企业出现低价抢跑,整体均价下调。供应方面,硅片环节面临亏损,专业化企业再度降低开工率。按当前原材料成本计算,绝大多数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部分技术工艺落后非硅成本偏高的企业已经亏损。
数据来源:PVInfolink
现行电池价格已与组件价格倒挂(电池价格+封装成本>组件价格),组件环节毛利空间残存无几。通过成本和价格计算一体化企业(不含硅料)净利情况(由于价格和耗量均按行业内平均水平保守计算,头部厂家凭借自身优势可达到更低的成本,获得略高的利润),但7月份以来,多晶硅价格持续上行,叠加组件价格的持续下行,一体化企业利润直线下跌,毛利接近10%,净利接近0%,利润情况堪忧。
数据来源:PVInfolink
在全年供应大于需求的大背景下,组件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逐渐由供应端向竞争情况转变,组件企业为了出货和市占率激进竞价,导致组件价格非理性持续下行。因上游产业链有降价预期叠加竞争形势加剧,在部分报价较为激进的组件厂商影响下,近期组件环节整体投标价格屡创新低。但如果从成本端考虑,参考PV Infolink同日发布的电池价格,P型182mm为0.57元/瓦、TOPCon182mm为0.63元/瓦,综合考虑行业平均0.57元/瓦的封装成本,两类组件产品的成本价分别应为1.14元/瓦和1.20元/瓦,近期无论是实际执行价格还是投标报价已大幅低于成本。
短期内供求增速失衡,最终导致市场均衡价格不断降低,逼近甚至低于企业的成本线,进而影响企业创新力停滞。依据2023年上市企业半年报显示,出货量排名前四位的组件制造头部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环比均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跌。9月伴随着产能过剩的结论已经敲定,资本市场对于光伏的热情急转直下。光伏行业融资被收紧,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三季度至今,已有5家光伏企业终止IPO,行业收紧苗头早已显现。
“研发投入减缓、融资收紧、0利润空间、激进报价……”都是行业暴雷的预警信号弹。据业内人士称,内蒙古某新能源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采购项目公开招标过程中,某一线厂商为抢占区域市占率,以低于中标价的8%的激进报价非理性竞标,最终仍因技术标分值差距,铩羽而归。与过往低价竞标多为二三线企业不同,一线企业在逼仄的利润空间下,也不得不加入到低价竞标的序列中。
10月18日,某集团本年度第三批组件集采开标,总采购规模约为9吉瓦,共分6个标段。共41家企业参与了此次投标,P型最低投标价格已经跌破1元/瓦。
融资收紧、恶性竞争、产品质量下降,逐步引发安全事故频发……因“低价中标”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久杀不净,一体化企业生存空间逼仄挤压,导致丧失社会责任的难堪困境。
作为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应该率先表率,坚持创新驱动,实现总成本领先,以差异化高效能产品实现降本增效,为客户创造价值并赢得市场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