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20年9月,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宣布“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三年来,全国各领域、各行业不断落实绿色发展任务,“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2023年10月,全球首个“碳关税”机制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始试运行,其征收范围基本涵盖了目前的所有基础重工业品类,这相当于是欧盟在贸易、产业领域建立的“绿色壁垒”。
与此同时,我国今年“双碳”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从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健全碳市场、建立国际互信互认体系等多方面推出政策,加速我国低碳发展进程应对全球竞争变化。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10月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本文将以电力现货市场政策为开端,梳理我国低碳发展政策体系,为读者解析相关政策对我国“双碳”战略发展、工业发展的影响。
“碳关税”时代到来,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机制下,“碳关税”征收范围率先覆盖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和氢6个大类行业。征收税额计算主要基于直接排放数据,特定情况下还包含使用外购电力的间接排放。
除了欧盟外,美国《清洁竞争法案》CCA机制也已公布草案,涵盖行业包括化石燃料、精炼石油产品、石化产品、肥料、氢、己二酸、水泥、钢铁、铝、玻璃、纸浆和造纸、乙醇等21个行业。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称,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
我国对欧美出口的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玩具家具、纺织原料及制品、塑料橡胶制品、有机化学品、仪器设备等品类。在过渡期中,欧盟委员会也极有可能根据情况调整法案细则,扩大征收范围。
目前CBAM机制有条件地承认绿电的减排效果,符合标准的一类是直购绿电,如通过购电协议(PPA)购买的绿电;一类是直连绿电,如自建屋顶分布式光伏。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环境,发展以新能源绿色电力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势在必行。
电力现货市场24小时运转,交易频次高,弥补了新能源不稳定性、波动性特点,有利于扩大新能源消纳应用。同时,作为价格信号引导工具,电力现货市场在能源转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起到基础性作用,是推动新能源全面纳入电网消费的重要机制。
新能源发展需要依靠灵敏的价格信号
传统电力市场中以中长期火电交易为主,留给新能源发电的消纳空间明显不足,制约了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其背后原因是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与,导致新能源难上网难上加难。
“在新型电力系统下,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使得电力市场参与主体越来越多,要想让所有主体积极参与到市场调节中来,要依靠灵敏的价格信号。”
电力现货市场机制相当于一个支点,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市场供需调整,将调度管理的工作量极大降低,有效优化发、用电行为。具体来说,就是在电力需求平稳时段,通过低电价信号,引导火电发电减少发电量,为新能源让出消纳空间,实现发用两侧运行与新能源发电之间的高效协同。在电力供需紧张时段,通过高价格信号引导火力发电增加量,降低非用户必要用电需求,提升保供能力,避免供需不均衡所导致的限电现象对工业生产影响。
能源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与消费,这个过程离不开电力现货市场的调节机制。企业长期与发电企业签订PPA购绿电协议,需要谈判合理的价格,而自建分布式新能源,余量上网也需要定价,电力现货市场的价格数据便可以作为依据,发挥基础性引导作用。
对企业有何影响?
对电力大类相关行业的企业来说,“碳关税”的实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了发展新能源,建立电力现货市场机制离不开调度技术与基础设施的参与,能源互联网、虚拟电厂等智能技术与储能行业将迎来大发展。《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允许储能、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和新能源微电网等主体参与电力现货交易,鼓励更多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积极参与电力现货市场。
本年度《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鼓励储能、电力工控芯片、基础软件、关键材料和元器件行业发展。国家电网《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一书指出,预计2020至2060年我国电力产业投资规模将超过100万亿元。
对购电工业企业来说,电力现货市场建立后,选择消纳新能源的成本有效降低,不仅有利于企业降碳,也有利于日常生产。企业投资分布式与自备电源或者购电电力出现电量过剩有余量,也可以参与现货市场进行交易出清,可以回收成本减少浪费,降低了使用新能源的不确定性。采取PPA直购绿电,面临电量不足的情况,现在也可以日前、日内、实时随时可以交易补电,有效保障了能源供给安全。此前,广东、西安、郑州等多地发布相关政策与征求意见稿,为分布式新能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提供了制度支持。
结语
随着欧盟持续实施“碳关税”,其征收标准也会不断提高,所以当下仅仅只是开始。在国家层面,绿色能源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基础,下一步工作重点将是建立健全国内碳市场和碳价体系、并且需要与国际实现互信互认。在企业层面,必须要积极跟进“双碳”政策,持续创新降碳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减少产品的碳足迹,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