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技术革命助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作者:李丽旻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3-11-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新型电力系统将会呈现出多元协同互济、多网柔性互联、网源荷储智慧互动的特点,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路径来看,随着时间的延伸,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增加,需要从源网荷储及市场各个方面有序推进、调整改造、完善升级、创新机制来构建这一系统。”国家能源局原总经济师、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郭智近期公开表示。

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加速,在业界看来,长时储能、电氢耦合、数字技术等创新技术应用必不可少,机制体制创新同样关键,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潮正掀起一场能源技术革命。

高比例新能源催生新业态

在近日召开的“2023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低碳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饶宏指出,我国正在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从南方区域乃至全国电源结构看,实际上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出现显著提升,我国南方区域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已超56%,超过火电装机,实现历史性突破。

“以广东省为例,当前广东省已基本形成多元化能源供应格局。核电、抽水蓄能、天然气发电的专利规模均居全国前列,海上风电装机达8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光伏发电装机达2000万千瓦,全省非化石能源发电占省内总装机的比重达40%以上。”广东省能源局副局长刘文胜表示。

新能源装机量的稳步增长态势远没有停止,饶宏进一步指出,到2060年,南方区域新能源瞬时渗透率可能达到95%,对于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业界普遍认为,将可能给电网安全稳定带来新挑战。“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次全新的能源革命,能源系统运行机制、运行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将催生一系列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刘文胜表示。

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成为必需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正是能源系统调节充裕度的变化。多位与会专家提出,在新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的当下,能源系统调节能力将成为关键。但实际上,虽然目前气电、火电仍能够满足调节需求,但自2026年起,系统调节能力充裕度可能出现转折,从比较平衡转向出现硬缺口。

面对这一挑战,饶宏表示,新能源发电缺乏惯性,而储能将成为给电网提供一定韧性的关键,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都能够参与电网调节,发挥系统性、全局性优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强调,储能将成为保证能源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储能技术不仅需要满足场景需求,还对成本、寿命等都有更高要求,为避免供电间断、保障电力系统的供需匹配,长时储能技术将必不可少。

在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雷宪章看来,利用氢能建立全时域储能机制同样值得关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在全时域上保证负荷、功率的平衡,电氢耦合协调将有效保证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有望将新能源转变成相对稳定的电源,从而实现化石燃料电站的逐步退出,完成低碳能源替代。”

体制机制创新更为关键

要解决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离不开技术创新。多位专家强调,要实现新兴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还离不开市场机制的创新。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夏清表示,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期待全新的体制机制。只有先进的体制,才能实现“谁创造的价值谁分享、谁造成的成本谁承担”的正向激励,才能通过创新促进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刘文胜也强调,当前,需要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开辟能源领域新赛道,塑造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据了解,作为新能源大省,广东省今年已陆续出台多项地方性政策,通过投资补贴、金融支持等方式对新型储能等相关技术提供支撑。其中,今年3月,广东能源局、南方能监局就已印发《广东省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该方案的发布为新型储能全面参与市场交易提供强力政策支持。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电力系统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