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续航550公里,市内开打8折,高速开打7折……”11月14日,在某新能源汽车品牌4S店,销售顾问开诚布公地对记者说。
似乎新能源汽车续驶里程中有“水分”,是尽人皆知的“秘密”。事实也确实如此。记者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新能源车主,都对现实中续驶里程“缩水”问题见惯不怪却又不明所以。
里程“腰斩”屡见不鲜
“车子标称的续航是490公里,我一般只能开到350公里,到了冬天还会更低。”某品牌新能源车主向记者反映,续驶里程“打7折”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
“新能源汽车普遍存在宣传续驶里程与实际续驶里程不符问题,部分品牌型号汽车冬季续驶里程甚至‘腰斩’或‘膝盖斩’”。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5月发布的《汽车投诉情况专题报告》显示,续驶里程“缩水”是消费者投诉主要问题之一。
2022年年底,有关机构对34个品牌60余款新能源车型进行冬季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车型在低温环境下平均续航达成率为48.47%。
新能源汽车网主编、汽车评论员李洋对记者说,新能源汽车里程缩水和低温表现差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当剩余电量达到20%以下,续驶里程就变得不可预料,随时可能“趴窝”,给车主带来“补能焦虑”。
市场研究咨询机构君迪(J.D.Power)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受访车主从未实际体验到厂家告知的续驶里程。君迪中国区汽车数字化用户体验总监裴林表示,不论是新能源车主还是潜在购车人群,对于新能源车的首要顾虑仍集中在续航和充电上,尤其电池不抗冻导致的续航缩水需引起行业警惕。
续驶里程为“理想值”
一方是厂家信誓旦旦宣传的“超长续航”,一方是车主亲身体验到的“里程缩水”,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巨大的现实反差?
“真实的续驶里程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绿色低碳部副部长柳邵辉介绍,车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道路状况、环境条件、车辆设置、驾驶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续驶里程与实验条件相比通常会发生较大变化。
君迪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监姜澎指出,厂家公布的续驶里程一般为理想值,是在相对理想的温度、车辆状态等条件下测试的,很难真实反映用户的实际体验。
据了解,我国于2001年首次制定发布了国家标准《电动汽车 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 试验方法》,引入了反映道路特征的测试工况这一概念。为使试验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标准陆续进行了3次修订。其中,2021年发布的最新版本首次导入中国工况(CLTC),代替了前期采用的欧洲工况(NEDC)。
“中国工况反映中国道路实际。”柳邵辉说,欧洲工况为稳态工况,匀速行驶较多、加减速工况较少,体现了较为理想状态下的行驶条件;中国工况加减速更为频繁、平均车速及最高车速略低,反映了我国实际道路情况相对拥堵、以城区和城郊出行为主的特点。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开始采用CLTC测试工况,比如比亚迪、蔚来、沃尔沃等汽车品牌在标注续驶里程时都会用括号或者星号等方式说明“数据来源于CLTC工况”。
导入“高温、低温”测试值
尽管车企采用更接近中国实际的CLTC工况,但是续驶里程仍然与车主的实际体验相去甚远。
据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汽车节能分会工程师刘志超介绍,目前续驶里程的测试值对应的是常温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实际使用中,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环境温度和车辆状态显著不同,由此造成续驶里程测试结果与实际值产生差异。
“根据已开展的30款车型试验结果,相比于常温条件下的续驶里程,高温条件下平均降低约15%,低温条件下平均降低约40%(包括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其中新能源车下降大于40%)。”刘志超说,目前大多数纯电动汽车制热采用PTC热敏电阻加热器来完成,热能利用率低,能量消耗大,因此低温条件下续驶里程大幅度降低。
新能源汽车的续驶里程是消费者选购车辆的重要考量因素,属于消费者知情权范畴。为进一步客观体现车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续驶里程情况,今年9月,国家标准委发布了新版能耗标识标准《轻型汽车能源消耗量标识 第2部分: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要求明确纯电动汽车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的续驶里程相关信息。
“新版能耗标识标准将于明年7月1日起实施,除常温条件下的续驶里程外,车企还必须标注高温开空调续驶里程和低温开暖风续驶里程两个信息。”刘志超说,标准的发布实施,有助于消费者更加全面了解纯电动汽车在不同使用环境下的续驶里程情况,也将引导汽车企业更加关注高温和低温下车辆续航表现,增强电动汽车的全气候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