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锚定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比亚迪等深市龙头车企积极“出海”

作者:田鹏 来源:证券日报网 发布时间:2023-11-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在广州汽车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我国汽车全年出口量成为世界第一已成定局。”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汽车出口约为392.2万辆,同比增长59.7%。今年我国汽车出口量预计可达450万辆,将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在我国车企加速“出海”过程中,离不开一众龙头公司在其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相关企业持续锚定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话语权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有关企业秉持“谋先事则昌”,以新能源汽车为抓手,加速海外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抓住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风口,在汽车领域具备良好竞争力,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车企“走出去”。

产销两旺带动

深市车企活力潜力兼备

  今年以来,“促消费”“扩内需”成为国家及各地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其中,汽车作为消费领域的“四大金刚”,其在稳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为此,一系列围绕汽车领域促消费政策措施接连出台,而随着有关措施落地显效,汽车消费热度持续攀升、消费增长“源动力”不断被激活。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1月份至10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累计完成2401.6万辆和239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和9.1%。其中,10月份,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289.1万辆和285.3万辆,产量环比增长1.5%,销量环比下降0.2%,同比分别增长11.2%和13.8%。

  得益于产销两端表现均可圈可点,我国车企营收表现得到了有效保障。以深市车企为例,据深市汽车行业2023年三季度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市140家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1196.23亿元,同比增长31.95%;合计实现净利润570.57亿元,同比增长66.12%。其中,118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高达84.29%;58家公司盈利超过1亿元,14家公司盈利超过5亿元。同时,29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50%,14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幅更是超过100%。

  谈及深市汽车行业业绩增长的原因时,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源于乘用车行业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业绩表现突出,前三季度分别贡献了行业近九成收入和超过九成利润。”其中,乘用车行业新品频出,消费需求明显提振,销量增长势头继续向好;汽车零部件行业则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电动智能化增量零部件持续放量。

  具体来看,在乘用车方面,深市龙头车企比亚迪、长安汽车等公司自主品牌优势进一步强化,规模效应逐渐显现,销量提升推动业绩向上,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利润合计同比增速分别达到50.26%和92.76%;在汽车零部件方面,建设工业、博俊科技、泰祥股份、凯龙高科、瑞鹄模具、兆丰股份等19家深市龙头零部件公司营收实现高速增长,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速达到30%以上。

  展望未来,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零部件公司加速全球化布局与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汽车零部件行业有望保持较高的景气度。

锚定科技创新

深市龙头车企领航“出海”

  在汽车销量持续攀升背景下,不难发现,海外市场已经成为诸多国内车企重要销售目的地。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我国汽车出口约为392.2万辆,同比增长59.7%。其中,新能源汽车作为绝对“主力”,出口量持续走高。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99.5万辆,同比增长99.1%。

  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看来,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品牌从产品设计到产品质量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日益提升,国际化运营体系日益成熟,汽车出口年年攀升,逐渐成为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向上的重要引擎。

  以比亚迪为例,其持续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上发力。据比亚迪2023年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9月份,公司海外销售超14.55万辆,远超去年全年的5.59万辆。

  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加速“走出去”,一方面是由于海外市场如今已成为众多企业拓展业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则离不开相关企业对及时的持续创新和投入,让企业“出海”底气更足。

  “公司业绩高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对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投入。”比亚迪方面表示,从今年前三季度情况来看,公司研发费用达249.38亿元,同比增长129.42%,研发费用大幅超过同期净利润。

  业内人士表示,以比亚迪为代表的龙头车企高速发展,反映出在全球汽车行业大变革背景下,中国汽车强劲的创新活力和品牌向上的自信,随着更多中国品牌加速迈向国际市场,有望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