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

作者:张维佳 来源:中国电子报 发布时间:2023-11-2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全球可再生能源再迎发展新机遇。

  近日,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以下简称“声明”),重申致力于合作并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危机,支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宣言所述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

  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意味着什么?增长应该从哪一年开始算起?我国光伏产业应如何为实现该目标贡献力量?记者算了一笔能源账。

三倍增长应该从哪一年开始算起?

  声明提出,在21世纪20年代这关键十年,两国支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宣言所述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并计划从现在到2030年在2020年水平上充分加快两国可再生能源部署,以加快煤油气发电替代,从而可预期电力行业排放在达峰后实现有意义的绝对减少。

  为什么要制定“三倍目标”?增长应该从哪一年开始算起?

  “声明中提到的二十国领导人宣言即今年9月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八次峰会通过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新德里峰会宣言》,三倍目标的树立是为了保持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可能性。”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了控制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的目标,今年6月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发布《2023年世界能源转型发展报告》,指出要实现目标,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必须加大,从2022年的约3371GW增至2030年的11174GW(约三倍),《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新德里峰会宣言》支持的正是这一目标。

  记者分析数据发现,若要在2030年达成2022年的三倍装机量,就需要在2023年到2030年的8年期间实现年均新增装机量975GW,然而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仅有295GW。按照这种增速,完成“三倍目标”具有一定挑战。

  不过江华对此保持乐观。“仅就光伏装机量来说,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到2050年全球光伏装机将达到18200GW,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接近600GW,这还是相对保守的预测。目前,各国对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实际装机量屡超预期。所以虽然全球装机规模受各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但我认为在2030年完成10000GW的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还是很有希望的。”江华说。

  记者注意到,随着光伏装机需求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业界不断上调对光伏新增装机规模的预测。国际能源署(IEA)曾上调对未来装机量的预测,将2050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测提升约7%;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2023年将2050年光伏装机量的预测大幅上调近30%。

光伏已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142.56GW,同比增长144.78%。光伏发电已超越水电成为我国装机规模第二大电源形式,仅次于煤电,在可再生能源中排名第一。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我国光伏产业有条件推动中国的能源转型,有条件推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也有条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使他们在新型能源基础上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坦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对绿色能源的日益关注以及行业过热的发展背后,内部竞争将越发激烈,叠加同质化竞争加剧,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受到挑战;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化,影响供应链的全球市场化发展;‘光伏+’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成型,且都在迎来快速增长,例如光伏+储能、光伏制氢、光伏+新能源汽车,这些新的领域未来都需要摸索新的市场机制,制定新的政策法规。此外,高比例消纳、新能源用地用能、行业人才紧缺等问题也正对光伏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造成影响。”该负责人说,我们要树立长远眼光,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积极谋划未来。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要持续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支撑和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我国在光伏设备制造、装机、技术研发等方面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形成了产业和技术的优势。光伏产业未来将以差异化、高效率和低成本为支撑,而不再仅关注产能、产量。”晶澳科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谈到,为更好抓住全球能源转型机遇,我国光伏企业要不断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吸收先进技术,推出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通过真正的技术创新赢得市场份额和用户信任;同时还需加强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全球光伏企业一同开创互利共赢新模式。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转型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