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市场>电网侧储能 返回

新型储能呈多元化发展 盈利机制待明确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新华财经 发布时间:2023-11-2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要从推动多种新型储能技术应用、产业融合发展、明确盈利机制等方面入手,助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这是在23日举办的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趋势展望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给出的建议。

11月23日,第四届“六铺炕能源论坛”暨央企智库联盟第42期智库沙龙在京举行。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趋势展望作为系列研讨会之一,由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主办。

储能是国家高科技战略产业,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达成“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绿色转型、推进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超过1733万千瓦/3580万千瓦时。2023年1月至6月,新投运装机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容量总和。

在谈及新型储能技术应用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俊峰表示,当前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此外,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其他技术路线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应用项目和模式逐渐增多。

与会专家表示,压缩空气储能的优势包括储能容量大、储能持续时间长、系统寿命长、具有转动惯量支撑、安全性好,能够高度匹配服务新型电力系统。液流电池相较锂离子电池在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方面更具优势,在大规模储能领域,特别是长持续时间储能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未来应积极推动试点示范,带动新型储能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

目前储能产业生态正逐步形成。杨俊峰建议,未来新型储能要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同时,新型储能发展要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之路,未来要放眼能源电子、移动储能、工业绿色微电网等领域,积极推动新型储能在多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

随着新型储能发展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发展阶段过渡,其经济性也受到业界高度关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技术经济咨询中心综合处副处长李丰以广东、山东和山西为例,分析了独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收益情况。结果表明,独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存在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部分场景尚不能完全覆盖运营成本的问题。

“现阶段,国内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场景下的收入来源可归纳为直接收入、间接收入和政府支付三大类,具体包括峰谷价差、容量电价、负荷侧需求响应、容量补贴等十四小类。”李丰建议,明确新型储能盈利模式,需要以新型储能的功能作用为主要考虑因素,坚持市场化为导向,通过市场竞争发现既满足系统需求、又具有经济性的价格机制。要有序推动新型储能进入现货市场,优化新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的规则,完善辅助服务补偿标准。

李丰建议,考虑到新型储能在市场化初期可能存在收益不足以补偿成本的问题,可在竞争前提下给予容量电价政策,形成针对新型储能的两部制电价政策。要结合新能源发展状况和电价承受能力等因素,按照“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合理确定容量电价的疏导方式。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