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 “必须把中国汽车供应链打造成一个安全、韧性、绿色发展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罗军民在解读《中国汽车供应链布局与安全研究报告》时,以宏观全局视角对打造强供应链提出了具体要求。
如今的中国汽车产业可以用三个“第一”来归纳: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销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应该说,我国作为汽车大国名副其实,但离汽车强国还有一段距离。罗军民对中国汽车供应链的期望,不仅是对行业的呼吁,也是发展的共识,更是前进的方向。
中国汽车产业已走过70年,当前正处在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重要节点。由大到强,打造强供应链既是关键突破,也是夯实基础。近年来,我国汽车供应链屡屡受到自然灾害、疫情、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造成一定冲击。疫情期间甚至出现断供、停产等现象,影响到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稳定和汽车产销。可以说,打造强汽车供应链是建设汽车强国绕不过去的一道门槛。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汽车供应链围绕央企、民企以及造车新势力等整车企业,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分别是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中部、成渝和东北集群。《中国汽车供应链布局与安全研究报告》显示,这六大产业集群各有特色,但也有各自的长处与短板。比如,京津冀集群人才集聚、政策优势强,聚集了研发机构和总部机构,但制造能力比较分散,相对较弱;中部集群的长板是传统汽车供应链,短板则是电控系统、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东北集群的长板主要是传统汽车,特别是以商用车为主的全价值链供应链,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方面短板明显。
从整车产值与零部件产值比这一数据来衡量,长三角集群发展比较完整,其他五大集群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欧美日等发达国家1∶1.7这一数据来作对比,我国六大产业集群中,长三角地区是1∶1.5,大湾区是1∶0.75,京津冀地区是1∶0.65,中部地区是1∶0.7,成渝地区是1∶0.79,东北地区则是1∶0.46。这也就意味着,长三角地区的供应链发展最均衡,压力最小,传统汽车本地化供货率已经达到95%以上,进口部分约为5%,新能源智能网联本地供货率也能达到90%。
可以看到,六大产业集群背后,是核心供应链分布的不均衡。新能源智能网联供应链比较发达的地区都在东南沿海,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滞后。这也导致在面对自然灾害、疫情等状况时,供应链风险就凸显出来了。
如今汽车产业正处于变革期,供应链也呈现出以下趋势:“双碳”目标下,驱使汽车产业向绿色供应链发展;技术变革与升级,促使汽车供应链由链式向网状演变;汽车与电子、通信、能源、交通等领域跨界融合,使供应链边界不断拓宽;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赋能汽车供应链转型加速。在这样的背景下,六大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更需要协同解决。
其一是要攻坚克难,突破共同短板。从传统汽车供应链、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和智能网联汽车供应链3个维度来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尤其以智能网联汽车供应链的“缺芯少魂”最为紧迫。具体来看,就是高端的车规级芯片,以及汽车软件、基础操作系统软件的生态建设。
其二是在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合理优化供应链布局。供应链布局具有极强的集群效应,但自然集聚会造成局部很强,分布不均衡,存在风险。需要将市场“无形的手”与政府“有形的手”结合起来,打破发展不均衡的状态,提高集群内外的协作水平,加强集群之间的交流。
此外,罗军民提出的其他几条建议也值得关注:建立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共建产业生态;在全国、地方以及企业层面,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的规划和风险管控,建立供应链备份预案;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推动汽车产业数据成果的转化;政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厘清网状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用大链条为小微企业背书、提供信用,解决融资难问题。
供应链强则汽车强,中国汽车产业要想“强筋健骨”,还需练好内功,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强链补链延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