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可上天、可下海 动力电池打开更大市场空间

作者:记者王鹤 来源:新华财经 发布时间:2023-12-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新能源汽车新车渗透率已超过30%,路面交通提前两年完成了阶段性目标。然而,交通领域电动化还有更大增量空间,随着动力电池“风向标”企业宁德时代相继进入船舶和飞机两大领域,动力电池应用将进入“上天”“下海”的新阶段。

在刚刚落幕的2023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上,宁德时代展示了多款船用电池系统及船舶动力系统解决方案,发布了新能源船舶全生命周期协同运营云平台,以及宁德时代首个零碳充换电综合补能解决方案。

宁德时代方面表示,2017年正式布局船舶电动化,目前,全球已有500多艘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新能源船舶投入应用。

据了解,在船舶电动化领域,各大船艇制造、电池制造的龙头企业近几年纷纷入场。

动力电池企业中,亿纬锂能较早进入船舶领域,从电芯、电池包到电池系统的船舶动力产品已获得多家船级社证书,截至今年10月,全国有超过50%的电动船舶配套亿纬的电池解决方案,累计出货规模超过200MWh。

宁德时代、欣旺达、国轩高科、鹏辉能源、瑞浦兰钧等企业此前均获得中国船级社相关产品型式认可证书,认证产品覆盖电芯、模组、BMS和电池包等。

中国船级社12月8日发布的《航运低碳发展展望2023》报告显示,经过近十年发展,中国电动船数量已增长到300余艘;单船电池容量从不到100kWh提升至57600kWh;船用电池类型涵盖铅酸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超级电容等。

报告称,磷酸铁锂和三元锂是船用锂电池的两种主要技术路线,均已实现商业化应用。磷酸铁锂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其主要优点是安全性高和循环寿命长,且成本更低。三元锂电池则在能量密度、低温性能、充电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基于船舶对安全性要求高、对空间重量要求相对温和的实际应用特点,磷酸铁锂电池成为近期船用电池动力的主流选择,三元锂电池则将在具有更高能量密度需求的船舶领域中发挥作用。

亿欧智库研究报告指出,此前,交通运输部鼓励淘汰20年以上的内河航运船舶及船艇。按此估算,我国目前约10%的内河船需要淘汰,若全部更新为电动船,将有1万艘左右的市场需求,替换市场前景可期。

电动飞机是目前炙手可热的航空制造新赛道。大型民航客机的电动化还比较遥远,但小型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领域,国内外越来越多“造机新势力”的飞行汽车进入公众视野。

有制造商的eVTOL已拿到民航局型号认证,有的即将展开跨海往返试飞,有的准备在阿联酋开展空中出租车运营。一批eVTOL制造商都在适航取证的过程中。

摩根士丹利预测显示,到205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达9万亿美元,这为动力电池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增量。

据孚能科技新兴事业部总经理龚静波介绍,孚能科技2017年完成关键技术体系开发;今年已将第一代高能量密度三元软包动力电池交付给终端客户,可实现能量密度285Wh/kg,最高时速320km/h,单次最长巡航250km;电芯可实现10000次以上循环。

龚静波透露,孚能相关产品已先后通过了美国汽车研究委员会、美国先进电池联盟、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的性能认证。

宁德时代在今年上海车展上发布了凝聚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最高可达500Wh/ kg,并透露正在进行民用电动载人飞机项目的合作开发。今年年中,宁德与上海交大企业发展集团、中国商飞成立了合资公司。

在年初的业绩沟通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新能源电池的应用范围很广阔,包括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和不跑的(储能)。除了乘用车新车的渗透率,其他领域的电池应用未来有十倍以上空间。

当然,不论是船舶还是飞机,动力电池的应用在国内外目前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有研究表示,由于eVTOL是垂直起降,将相同质量的汽车垂直抬离地面,所需要的电池功率密度远高于在地面行驶汽车的需求。每公斤电池如何能携带更多的能量以及提供起飞降落所需要的超大功率是关键问题。除此之外,基于空中交通属性的特殊性,eVTOL航空级的安全性,频繁快速的充电能力,以及复杂环境下的功率性能等要求也极为严苛。

“电动飞机的运行比新能源汽车复杂得多,因此对动力电池的充、放电倍率、循环次数、峰值功率、安全性等提出了更高的、也是极为苛刻的要求。”龚静波说。

对电动船舶来说,受到技术制约以及应用场景需求的不同,在续航、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难点。

长城证券分析指出,技术方面,当前电动化船艇的续航里程受限于电池能量密度和船体空间限制,一般主要在内河和近海区域应用;电池电芯本身的安全性待进一步提升;纯电动船艇的充电时间超过加油时间,且充换电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建设普及。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